多大年纪都会长痘
更新时间:2024-04-28 00:57:55

Ⅰ 多大年纪都会长痘 中医治痘不发狂

  其实,青春痘的正式医学名称是「寻常性痤疮」,也有人称之为面疱、粉刺。一般民众除了找西医皮肤科治疗外,也可以中医药物治疗来调理体质,搭配内服外敷使用

  ※西医观点来看,青春痘发生的原因如下:

  皮脂腺分泌过度旺盛。

  毛囊开口处的角质堆积造成阻塞。

  雄性荷尔蒙分泌过度。

  ※中医观点,则认为有如下因素:

  长期便秘、常吃烧烤油炸食物,造成肠胃积热造成。

  因工作、打电脑上网晚睡或课业压力、情绪不稳,造成内分泌失调及睡眠不足。

  月经来潮前增加、经后又减轻,多半有痛经或月经不调。

  过敏体质上焦肺热旺盛。

  以下为您解析青春痘治疗的中医方法:

  肺经风热型

  症状:颜面潮红、粉刺红肿疼痛,或有脓疱。舌苔薄白、舌质红,脉浮数。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肠胃湿热型

  症状:起红色皮疹、结节,囊肿聚集,小便少,大便秘结,舌苔黄腻,易口渴、舌质红,脉滑数有力。

  方药:小承气加减。

  冲任不调型

  症状:常在经前数天,皮疹会加重,经后则减轻,常伴有痛经或月经不调。

  方药:四物汤加减。

  痰瘀结聚型

  症状:皮疹反覆发作,肿块凹凸不平,溃后遗留疤痕。舌苔滑,舌质红有瘀斑,脉滑涩。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如以脸部部位来区分,可以大略了解青春痘是何种原因造成,但仍需要参考如上述的其他症状表现:

  额部:以失眠或内分泌过盛多见,与心火旺有关。

  鼻部:消化功能不佳,胃火旺。

  两颊:呼吸系统不佳,通常与过敏性鼻炎有关。

  嘴周围:消化不良、胃热等

  下巴:与荷尔蒙分泌有关,如果是女性,与卵巢或子宫等生殖系统有关;男性可能是痔疮或便秘等问题。

Ⅱ 产后缺乳中医需辨证治疗

  产后乳少指产后乳汁少或全无,不能满足哺乳的需要,又称产后缺乳。多发生在产后数天至半个月内,也可发生于整个哺乳期。产后缺乳的发病率约为20%~30%,且有逐渐上升趋势。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较为丰富和全面,早在隋《诸病源候论》中就有“产后无乳汁候”,首先提出了津液暴竭,经血不足可导致无乳。《千金要方》列出了“治妇人乳无汁共二十一首下乳方”,其中有至今临床上仍沿用的几种药物,如通草、漏芦、瓜蒌根,以及猪蹄、鲫鱼等催乳食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产妇有二种乳汁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涩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这个指导原则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病的诊断较为简单,患者多为产后数天至半个月内,开始哺乳时,乳房无胀满感觉,乳汁稀少或全无。也有产后曾正常哺乳,后因种种原因导致乳汁减少或无乳。乳房多无任何不适,也可有胀痛,或伴乳房结块。

  病因病机

  缺乳常见的病因病机有两种,一种是患者素体气血虚弱,又因产时失血耗气,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乳汁化生乏源,导致乳汁甚少或全无。这种类型的缺乳很容易理解,所以老百姓都有给产妇补的经验,给产妇喝汤、让产妇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品,都是为了达到补益的目的。

  还有一种类型的缺乳是大家了解较少的,很容易被忽视的,那就是肝郁气滞型缺乳。患者常因产后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导致乳脉不通,乳汁运行不畅,因而缺乳。这种情况不是化源不足,而是有乳汁但是排出不通畅。现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例并不少见,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因虚而致乳少的情况较少,很多患者舌苔厚腻很明显,脉也没有明显虚象。常见患者这样自诉:“昨天穿山甲、今天王不留,早上猪蹄汤、晚上鲫鱼汤。乳房胀痛特别明显,但乳汁就是下不来。”这种情况下再盲目去补反而适得其反,越补患者乳房胀痛感越甚,但是乳汁就是出不来,这种类型属于实证。

  故做出缺乳的诊断时,要明辨虚实。乳汁为血所化生,赖气以运行及控制,乳汁的有无、多少及排出情况均与气血有密切关系。故缺乳有虚有实,若气血虚弱,乳汁分泌障碍,内无乳汁可下,为真性缺乳,属虚;若乳汁来源本非缺乏,而由气机壅遏郁滞,管道不通,乳汁不能排出,为假性缺乳,属实。临床诊断过程中首先要询问病史,虚证患者常有产时失血过多等病史,而实证患者多有情志不遂等诱因。虚证患者通常乳房柔软,乳汁清稀,而实证患者乳房胀硬,乳汁质地浓稠。

  另外,缺乳类型中还有一种是大家较少意识到的,那就是衣物纤维堵塞乳络导致乳脉不通,引起缺乳。主要原因在于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不注意乳罩及衣物的质地及乳头卫生等,衣服的细小纤维脱落,堵塞乳脉,致使乳汁排出不畅而缺乳。国外有人对一批缺乳、少乳的哺乳期妇女进行乳汁检查,发现80%以上的人乳汁中有化纤纤维、羊毛。反复发作的缺乳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这一方面。

  辨证治疗

  既然产后乳少有虚实之分,那么治疗时不能一味通乳,而是寓通于补、寓通于疏,方获良效。虚则补之、实则疏之是本病治疗大法,对于气血虚弱型以补益为主,肝郁气滞型以疏泄为主。不论哪种证型,均宜佐以通乳之品。

  气血虚弱证:表现为产后哺乳时乳汁不足,甚或全无。乳房无胀感而柔软,乳汁量少清稀。伴气血虚弱证表现,如面色无华,神疲倦怠,纳食量少,舌质淡白或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佐以通乳。方药:通乳丹加减(《傅青主女科》)。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当归、麦门冬养血滋液,猪蹄、通草补血宣络通乳,桔梗载药上行。全方共奏补气养血、增液通乳之功,使气血充盛,乳汁自生。

  肝郁气滞证:表现为产后乳汁少、浓稠,或乳汁不下,乳房胀硬疼痛。伴有肝郁气滞证表现,如胸胁胀满,情志抑郁、肝郁犯胃导致食欲不振,脉弦,舌苔薄黄是乳汁瘀久化热的表现。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方药:下乳涌泉散加减(《清太医院配方》)。方中青皮、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天花粉养血滋阴,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通草活络下乳,桔梗、白芷理气通窍,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之效。

  临床上有些患者疼痛程度很重,十分焦虑,心理负担很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情绪疏导,调畅患者情志,并配合使用延胡索、乌药、八月札等理气止痛之品,对控制患者疼痛、调畅气机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药物外,治疗产后乳少还可以通过食补和针灸。《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了吃猪蹄、鲫鱼等饮食疗法,这些食疗方一直沿用至今。还可以取鹿角粉4.5克,每日两次,温开水送服。鹿角粉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俗话说“产前一盆火,产后一块冰”,使用有温补功效的药物对改善产妇体质、增加乳汁量有很好的功效。缺乳的针灸治疗古籍文献中也不乏记载,如乳根、少泽都是我们沿用至今的经验要穴,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脾胃虚弱,我们还可以针刺足三里等穴位。

  预防调护

  缺乳产妇宜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合理安排食谱,既要加强营养,又不宜过分油腻。为了避免衣服纤维堵塞乳管,妇女在怀孕期间要注意以下几点:怀孕期间不要穿过紧的乳罩,最好选用棉织品的乳罩;不要贴身穿化纤维的衣服或者在乳罩外直接穿着毛类衣服;切勿将乳罩与其他衣服放进洗衣机内混合洗涤,每次换用乳罩前要将其内侧的灰尘、纤维拂净。孕期坚持擦洗、按摩乳房,注意乳头卫生。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及早开乳,按需哺乳。

Ⅲ 中医推拿怎么治小儿秋季腹泻?

  图片来源于维度亲子网相册

  中医推拿怎么治小儿秋季腹泻?

  许丽医师先从这个病的起因分析,容易得这个病的孩子以6个月到3周岁的最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肠胃的消化能力比较差,但是身体又需要大量的营养,老是逼着肠胃干活,肠胃负担很大,多吃点或吃点新的东西,肠胃就接受不了,容易腹泻;还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免疫力不强,秋季天气忽冷忽热,宝宝容易感冒引发腹泻,另外病毒侵入,肠胃的抵抗力弱就会腹泻。

  中医讲究从源头治病,孩子容易腹泻说明他们先天太弱,主要是脾胃虚,不能消化食物,直接进入肠道,造成腹泻。许丽医师说,中医的推拿手法可刺激肠胃穴道,帮助肠胃运动吸收多余水分,通过外力帮助孩子消化。

  许丽医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推拿手法有四部,针对手部、腹部、腿部、背部。手部、腿部和背部主要是穴位按摩。按摩腹部也可用来预防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发病起来比较严重,孩子的大便像水一样,呈花绿色或乳白色。孩子拉肚子很伤身体,身体会脱水,所以要给孩子多吃流质食物,多喝盐开水,吃点山药、米仁加大米煮粥,但是粥不能太浓稠。喝牛奶要小心,乳制品里面含有比较难消化的糖分,喝牛奶会加重肠胃负担,如果真的想喝,可以喝1/2的稀释牛奶。如果还在吃奶阶段,也要减少分量。

  病好了以后,孩子可恢复正常饮食,不过牛奶还是要加水或改喝酸奶,吃蔬菜、鱼和肉末,最好先煮透、捣碎,再给孩子吃,让孩子肠胃慢慢适应。

  其他热点文章链接:

  “春捂秋冻”谈秋冬季养生

  史上最全超实用秋冬宝宝水润秘籍

  “心病”让宝宝身高停滞不前

  妈妈须知:六步急救小儿抽风

  秋末冬初吃好早餐最养胃

Ⅳ 六种适宜中医调理的妇科病

  一、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血量、血色、经质等某一方面超过正常范围所出现的症候,表现为月经提前、月经延迟、月经不准、月经过多或过少等。

  关键词:调经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和出血的改变为主,结合月经的颜色、质地及全身症状,从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辨证治疗,疗效令人满意。

  月经不调的分型

  月经先期:1、血热型。2、气虚型

  月经后期:1、血虚型。2、血寒型。3、气滞型

  月经先后不定期 应对方法:补肾,还是补肾

  调经以调理气血、补肾、扶脾、疏肝之异、调理气血为原则。病在气者,当以治气为主,佐以养血活血;病在血者,则以治血为主,佐以补所阡气。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此外,调经又当分清先病后病。因为月经不调而生病的,先调经;因其他疾病而引起月经不调的,则应当先治病。并且适当照顾平时与经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年龄等。

  分享到: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标签中医看妇科病中医治女人病中医调理妇科

  二、习惯性流产

  妊娠不足28周,胎儿自然产下,不具有生存能力,连续3次以上者,中医称滑胎。为气血不足或肾气虚弱,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而致。堕胎或小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者,称为滑胎,现代医学称为习惯性流产。

  关键词:滑胎

  本病最常见的原因为母体先天不充,或后天受损;或父体先天、后天原因以致男精不壮;或因男女双方皆不足、近亲婚配,影响胎儿发育。还有因孕后起居不慎、房事不节或情志不调,稍有劳作便致滑堕者。

  诊断 :凡连续自然堕胎或小产三次以上者,可诊为滑胎。滑胎的临床经过可表现为胎漏、胎动不安,亦可开始便已难留而为堕胎或小产。有些人甚至每怀孕到一定月份则自然滑堕。

  注意: (1)注意休息,增加营养,禁止性生活,补充维生素B、C、E等。 (2)黄体功能不足者尽早应用黄体酮预防流产,治疗持续到妊娠第9周一10周。 (3)子宫畸形应在末妊娠前先行矫治手术,术后避孕一年。 (4)宫颈内口松弛者,应在末妊娠前作宫颈内口松驰修补术。如已妊娠,最好在妊娠12周~20周行子宫内口缝扎术。至妊娠足月有临产先兆或拟作选择性别宫产时,再拆除缝线。

  预防与保健 :滑胎宜在未孕之前进行调理。若有月经不调者,当先调经;若因其他原因而致滑胎者,当先治疗后受孕;若已受孕,应积极予以保胎。需要注意的是,易出现流产的女性不宜怀孕过密,两次怀孕时间最少相隔一年以上。

  分享到: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标签中医看妇科病中医治女人病中医调理妇科

  三、慢性盆腔炎

  关键词:反复发作

  慢性盆腔炎大多继发于急性盆腔炎,因治疗不彻底,病情迁延而致。或患者体质较差,病原菌毒力较弱,初起即为慢性。

  中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邪内侵,导致湿热淤毒,日久则气血淤滞,络脉失和,结成淤块。

  症状:常见低热、易感疲乏,下腹有坠痛感,腰骶部酸胀痛、肛门坠胀,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及月经期前后加重;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痛经,经期延长,白带增多等。常可继发女性不孕。

  治疗 :慢性盆腔炎由于有反复复发的特性,所以治疗起来比较麻烦,在配合物理疗法的同时,以服用中药为主。

  1.湿热淤结型:一侧或两侧小腹按压疼痛,白带多并且色黄,有异味,月经量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淤散结。

  2.寒湿淤结型:小腹及腰骶冷痛,局部增加温度则疼痛减轻,经期或劳累后加重,白带清稀量多,无臭味,月经后期,有血块,畏寒肢冷,舌质淡或有淤点、苔白腻,脉沉迟。

  治法:温经散寒,化湿祛痰。

  3.气滞血淤:小腹胀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或少,色白质黏,经前乳胀,胸胁胀痛,月经色暗,有血块,舌质暗红或边有淤斑淤点、苔薄白,脉弦或涩。

  治法:疏肝理气,化淤止痛。

  预防与调养:1.保持外阴清洁。2.急性盆腔炎治疗宜彻底。3.增加营养,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力。

  分享到: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标签中医看妇科病中医治女人病中医调理妇科

  五、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多发于30-50岁的妇女中,比例高达70-80%,尤其多见于高龄未婚女子,不孕妇女及性生活不协调的女性。

  关键词:最常见的肿瘤之一

  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雌激素刺激引起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于气血失调、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脏腹功能失和并感受外邪,以致血涩气逆、留滞经络、闭塞隧道而引起临床上的气滞血淤、痰湿内阻症。

  症状 阴道出血:阴道出血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的症状。腹部包块:腹部包块多在偶然情况下或普查时发现

  压迫症状:如肌瘤压迫膀胱可产生尿频、尿急,尿潴留;压迫直肠引起便秘;可压迫输尿管、髂内外静脉和神经,从而发生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以及下肢浮肿或神经性疼痛等。

  不孕:由于肌瘤阻碍受精卵着床,或因子宫肌瘤长在宫角处,阻止精子进入输卵管,也可有因子宫肌瘤并发卵巢功能失调等等,均可造成不孕。

  腹痛、白带增多

  循环系统症状:可造成继发性贫血

  治疗:对本病的治疗,可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两种,新病、气病,应以行气活血的方法治疗;久病、血病或痰凝,病情轻微,包块尚小,宜用活血化瘀消症的方法治疗,病情较重,且包块较大,正气渐衰,应采用手术切除的办法,去除病邪再行调补。

  分享到: 共5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相关标签中医看妇科病中医治女人病中医调理妇科

  六、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在45~55岁这段时间,会出现经期不准、经量改变、潮热盗汗、头昏心悸、失眠烦躁等症状,这种表现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关键词:补肾

  症状

  中医称女性更年期为经断前后诸症。女性停经前后肾气渐衰,脏腑功能逐渐衰退,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因而有面红潮热、眩晕头胀、烦躁易怒、抑郁忧愁、心悸失眠、阴道干涩灼热、腰酸背痛、骨质疏松等症状。

  原因 :利用中药调整身体的平衡,活化卵巢的机能,让卵巢自行运转分泌荷尔蒙,促进体内血液循环,进而改善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因此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主要以肾为主,运用中药来调解肾阴、肾阳的偏盛与偏衰,以减轻症状使能比较顺利渡过更年期。虽然更年期月经较为混乱,可不必调经,但如果有月经过多或行经期过长,或行经次数过于频繁,则可以根据原因服用一些止血固经的中药,以免出血过多而影响身体。

  改变 :经过一段时期服用中药后,大部分妇女更年期的症状都可以得到缓解,而且不用担心出现副作用。中医治疗不是直接补充可获得改善,以后只要每日饮食中摄取足量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胶质等营养成分,不需再服用任何药物便可轻松度过更年期。

  黄豆中含有大量的草本动情激素,可以增进更年期妇女的阴道细胞生长,提高HDL胆固醇含量,降低心脏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黄豆制品还含有类黄酮和黄酮的草本化学物质,具有减缓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另外,胡萝卜、玉米、大麦、芝麻、樱桃、稻米、菜豆苗、苹果、椰果、甘草、人参、当归等都含有自然的荷尔蒙,有助于调整与补充人体荷尔蒙的分泌,有益于改善更年期症状。

Ⅴ 急性胰腺炎的原因及护理 胰腺炎缓解期中医气功疗法

  胰腺炎分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是由胰酶的自身消化引起,即由于胰腺酶消化胰腺本身组织而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其病理改变轻者为水肿,重者可有出血或坏死。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临床症状为突然上腹部持续性剧痛,或伴阵发性加剧,呈束带状向腰背部放射。早期常有恶心、呕吐、发热。严重者可有黄疸、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腹膜炎等症状。根据腹痛的部位及性质,一般分别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胁痛、腹痛、结胸症的范畴。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

  梗阻因素:由于胆道蛔虫、乏特壶腹部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缩窄等导致胆汁反流。如胆管下端明显梗阻,胆道内压力甚高,高压的胆汁逆流胰管,造成胰腺腺泡破裂,胰酶进入胰腺间质而发生胰腺炎。

  酒精因素:长期饮酒者容易发生胰腺炎,在此基础上,当某次大量饮酒和暴食的情况下,促进胰酶的大量分泌,致使胰腺管内压力骤然上升,引起胰腺泡破裂,胰酶进入腺泡之间的间质而促发急性胰腺炎。多于暴饮暴食后1~2小时发病。

  血管因素:胰腺的小动、静脉急性栓塞、梗阻,发生胰腺急性血循环障碍而导致急性胰腺炎;另一个因素是建立在胰管梗阻的基础上,当胰管梗阻后,胰管内高压,则将胰酶被动性的渗入间质。由于胰酶的刺激则引起间质中的淋巴管、静脉、动脉栓塞,继而胰腺发生缺血坏死。

  外伤:胰腺外伤使胰腺管破裂、胰腺液外溢以及外伤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发生急性重型胰腺炎。

  感染因素:急性胰腺炎可以发生各种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病毒或细菌是通过血液或淋巴进入胰腺组织,而引起胰腺炎。一般情况下这种感染均为单纯水肿性胰腺炎,发生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者较少。

  急性胰腺炎发作期护理

  卧床休息

  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愈之后仍需多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协助病人采取舒适卧位,以减轻疼痛,如屈膝侧卧位。因剧痛在床上辗转不安者,应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坠床。给患者提供安静的环境,促进休息保证睡眠,以减轻胰腺负担和增加脏器血流量,增进组织修复和体力恢复,以改善病情。

  饮食护理

  急性发作时,为抑制胰液分泌,应完全禁食。目的是防止食物及胃液进入十二指肠,刺激胰腺分泌消化酶。

  腹痛和呕吐基本消失后,可进食少量碳水化合物类流食,以后逐步恢复饮食,但忌油脂食品,以便使胰腺分泌减少。无脂低蛋白流质,以利于胰腺的恢复,如果汁、稀藕粉、米汤、西红柿汁、蛋白水、去渣绿豆汤、菜汁等。

  严格限制脂肪。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低脂流质食物,如猪肝汤、豆浆、猪腰汤、蛋清汤等。以后可逐渐改为低脂半流质食物,每日5~6餐,供给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脂肪用量,每日不超过50克。如肥肉、花生米、核桃、芝麻、油酥点心等均禁食。

  禁忌食饮刺激性、辛辣性食物。绝对禁烟酒。

  口腔护理

  禁食期间一般不可以饮水,口渴可含漱或用水湿润口唇。为减轻不适及口腔干燥,应每天为病人做口腔护理,以促进病人舒适。

  缓解期搭配中医气功调养腹部功

  预备:仰卧位,全身放松,舌抵上腭,自然呼吸。

  揉腹壮气:以右手掌放于中脘穴处,自右向左旋揉36次,再在脐部左右旋揉36次,意念注意手下推摩的感觉。

  揉丹壮气:左手在下,右手叠压在左手上,旋揉小腹中点36次,然后以五指捏拢,轻轻叩击50~100次。

  按揉痛点:以左手食、中、无名指并拢,以指面轻轻按压在腹部疼痛处,用右手食、中、无名指并拢叠压于左手三指上,沿顺时针方向(实证)或逆时针方向(虚证)旋揉5~10分钟。用力由轻至重,由浅入深,柔和深透。

上一篇:中医美容

下一篇:补肾让钙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