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养生:教你补益气血八珍汤做法
更新时间:2024-04-28 04:19:23

(1)食疗养生:教你补益气血八珍汤做法

  八珍汤: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组成]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方解] 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 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2)补益气血,滋阴化痰——天麻炖乌鸡

  天麻炖乌鸡

  乌鸡(又称竹丝鸡)是一种杂食家养鸟。乌鸡长得矮,有小小的头及短短的颈项。而且皮肤、肌肉、骨头和大部分内脏也都是乌黑的,它集药用、滋补、观赏于一体,具有保健、美容、防癌三大功效,为历代皇宫贡品。.乌鸡用于食疗,多与银耳、黑木耳、茯苓、山药、红枣、冬虫夏草、莲子、天麻、芡实、糯米或枸杞子配伍。天麻炖乌鸡可治神经衰弱症。

  功效

  1、天麻

  甘,平。归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用于小 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手足不遂,肢体麻木,风 湿痹痛。

  2、乌鸡

  据《本草纲目》记载:乌骨鸡性平、味甘,入肝,肾经。可补虚劳羸弱、制消渴、益产妇、治妇人崩中带下及一些虚损诸病。乌鸡肉中含氨基酸高于普通鸡,而且含铁元素也比普通鸡高很多,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具有滋阴清热、补肝益肾、健脾止泻等作用。

  食材

  主料:乌鸡 1只,天麻 100克。

  辅料:葱 适量,盐 适量,姜 适量,胡椒粉 适量,料酒 适量。

  做法

  1、乌鸡洗净,剁成块,用清水浸泡出血水。

  2、鲜天麻去皮洗净,切成块;葱、姜择洗干净,葱切段,姜切片;香菜择洗干净,切碎。

  3、砂锅添清水,下入乌鸡煮沸捞出,洗净乌鸡表面浮沫,同时将浸泡乌鸡的血水倒入砂锅,搅匀,小火加热至微沸且汤中浮沫全部漂浮在汤面时,迅速将浮沫撇净;再将乌鸡块放入,加葱、姜、天麻、料酒、胡椒粉,大火煮沸,转小火炖1个小时,加盐。

  4、盛入碗中,出品。

(3)女性养颜的七大圣品:莲藕补益气血润肤清热

  饮食养生是女人养生的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这就是食补,在中医中非常的流行。古人美颜养生多吃下面这7食物,被他们以为美颜的黄金美食。

  百果王红枣

  被誉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又名大枣,与桃、梅、杏、李(或栗)并称五果,维生素含量极高,民谚一日吃三枣,一世不显老,又称天然维生素丸,连续吃红枣的病人,康复速度3倍于单纯吃维生素药剂。

  益智桂元

  南方桂圆北人参,又名龙眼(桂元、元肉),大补气血,力胜参芪,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则龙眼为良(《本草纲目》),不同于荔枝的湿热,能入药,壮阳益气、养血安神,适宜产(病)后调补,能抑制子宫癌细胞。

  却老子枸杞

  维生素C、-胡萝卜素、铁含量高于橙子、胡萝卜、牛排,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民谚君行千里,莫食枸杞,它能大大激发性功能,离家远行不宜,在家调养则适用。

  万岁子核桃

  又称胡桃、羌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四大干果,西方称为益智果、大力士食品、营养丰富的坚果,东方视为长寿果、养人之宝,美国饮食协会建议,每周吃两三次核桃,尤其中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

  小人参胡萝卜

  又称甘笋、土人参,具有轻微而持续发汗的作用,刺激皮肤的新陈代谢,增进血液循环,使皮肤细嫩、光滑、红润,美国科学家认为,每天吃两三根胡萝卜,可使胆固醇降低10-20%,有助于预防心脏疾病和肿瘤。

  灵根莲藕

  根叶花须果实都是宝,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和B1,以及钙、磷、铁等无机盐,最符合人体需求,补益气血,增强免疫力,易于消化,老少适宜,中医称主补中养神,益气力,藕节短、身粗为好,从藕尖数起第二节最好。

  美容师芦荟

  又称自然界的绿色黄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出现了芦荟热,还没有发现哪一种植物像芦荟具有美白、保湿、防晒、祛斑、排毒、消炎、杀菌、镇痛、护发养发、促进伤口愈合等全方位的功效,对治疗粉刺具有特别的效果。

上一篇:孕期患上霉菌性阴道炎怎么办?

下一篇:老人长寿需要“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