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长寿4个秘方
更新时间:2024-04-27 13:42:39

一、中医教你长寿4个秘方 知足常乐是关键

  如今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因为社会的进步,大家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长寿就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想要长寿得怎样做好保健养生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找寻那中医长寿秘方吧!

  中医的长寿秘方有哪些呢?

  1、童心。就是要有儿童样的心理状态,生机勃勃。这是一种养神的好办法。

  保持童心有两点:一是天真无邪,决无欺诈撞骗、明争暗斗、占小便宜等恶习。二是单纯,思想倾向于美好、愉快、满足的感受。

  2、蚁食。蚁食有两个内涵:一是像蚂蚁那样,饮少食微,即吃得少;二是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一点,即吃得杂。只要无害身心的食物,不需要过分求冷、热、精、细、美味。卫生当然要讲,但也不必过于苛求。

  3、知足常乐。老年医学家对年龄在95~107岁之间的犹太人考察后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人生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幽默感十足。“全美关注百岁老人项目”的创始人林恩·阿德勒认为,乐观是长寿老人的精神支柱,他们从不轻言放弃,能很好得适应人生的每个重大转折点,接受失败和挑战,笑对老龄化进程。

  4、睡得香。根据美国睡眠医学会的研究成果,如果经常每晚睡眠不到7个小时,会增加人们患病和早亡的风险。所以,如果你想健康长寿,最好能够把睡好觉当成生活中的头等大事。

  长寿吃什么

  1、大白菜

  大白菜,是一种平常菜,老年人最喜爱。白菜味道鲜美、劳素皆宜。老人常说:“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闲”。可见,常吃白菜有利于祛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从药用功效说,大白菜能养胃、利肠、解酒、利便、降脂、清热、防癌等七大功效。

  2、小米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的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小米很有道理。

  3、粥

  从长寿老人的饮食习惯看无一不喜欢喝粥,建议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4、豆腐

  老人们普遍爱吃豆腐。他们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随息居饮食谱》谓:“处处能造,贫富攸易,询素食中广大教主也,亦可入荤馔,冬月冻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豆腐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于健康美和智力发育。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二、中医养生方法概说

  素食和肉食对机体的性激素水平有重要影响,素食可降低男性的雄性激素水平、降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而肉食可提高男性的雄性激素水平和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例如阳气盛的人能冬不能夏,寒性体质的人能夏不能冬;气虚的体质容易感冒,阴虚的体质容易上火,痰湿的体质容易血脂增高。

  主讲人:秦鉴(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保健养生是一辈子的事。从中医的角度讲,养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情,应该从孕育胎儿的时候就开始要养了,首先是养胎,生出来之后是养幼、养少、养长,再到后面养壮,最后才是养老。

  学会控制饮食量,每餐只吃七分饱。每一餐吃饭前肚子有较为强烈的饥饿感,说明上一顿吃得大概七分饱;如果吃饭前一点都不饿,说明吃多了;体重逐渐下降,说明饮食控制得好,体重不降或者上升,说明没有控制好饮食;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2(m))控制在18.5到24公斤/米2之间,腰围控制在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0厘米。

  素食和肉食对机体的性激素水平有重要影响,素食可降低男性的雄性激素水平、降低女性的雌激素水平,而肉食可提高男性的雄性激素水平和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性激素水平与性行为有密切关系,因此相对来说,多吃肉、或者大量吃肉可以促进性功能的提高,当然也会促进小孩的早熟。吃大量的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是血脂升高、机体的炎症反应会增强的重要原因,包括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还有其它一些炎症指标,都会升高。吃植物性的食品会降低身体内的炎症反应。

  要注意调节情绪。中医认为,常见的喜、怒、思、忧、恐五种情绪有互相克制的特点,具体是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忧胜悲。长期的情绪不良,对免疫系统损伤很大,可能会产生癌症。有人研究过一个人丧子或者是丧偶的时候,这种情况下,他在三个月到半年内患癌症的比例比正常人要高3~5倍。

  长寿往往与健康的基因有关,也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家风有关。如果家族长寿基础不是很好,可以按照中医养生的原则去做,避免不良的诱发因素,让不好的基因晚一点表达。

  中医认为平性的体质具有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而偏性的体质总体的适应能力就弱一些。例如阳气盛的人能冬不能夏,寒性体质的人能夏不能冬;气虚的体质容易感冒,阴虚的体质容易上火,痰湿的体质容易血脂增高。

  中医有句话,叫做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意思是说住在高的地方是可以长寿的,住得很低洼的地方命会短一点。道士和僧人是养生的高手,所以自古以来天下名山僧人占。人靠阳气存活,半夜阳气最弱,此时生命也最脆弱。一年四季又如何根据气候变化来养生呢?《黄帝内经》有几句话值得琢磨和反思:春夏养阳;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总的来说,养生保健要遵循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未老先养的原则,不应当在进入老年期才开始,应当从生命形成的那一刻开始,包括受精、怀胎、分娩、哺育、养幼、养长、养老。

  (本文只代表嘉宾本人观点,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报立场)

三、春季中医养生保健 养阳气试试中医7妙招

  春天几乎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季节,鸟语花香,气候适宜,非常适合出去游玩。春天还是阳气初生之季,因此一定要保护好阳气。那么如果养阳气呢?中医是如何做好春季养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吧。

  春天是阳气勃发的季节,也是少阳之气,也就意味着,春天的阳气微微初生,和夏天的不一样,因此需要我们特别的养护才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升,肝气內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內的阳气会逐渐减弱,而阳气不足又会影响体內的新陈代谢,导致人体早衰。

  所以,从春开始到夏初,在自然界少阳之气生发之时,要顺应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这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可有效延缓衰老。

  日常生活中,其实保护阳气的方法有很多的,但是每一种我们都需要做到位才行,我们只有用心了,这样才能够使得少阳之气蓬勃向上。

  做好春捂度时节不忙减衣宁过暖

  春季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

  有句谚语: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古今养生都十分強调春捂,通俗地说,就是春不忙减衣。逆之,人体则很容易受寒,伤及阳气。此时春捂很有必要。

  《老老恒言燕息》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人体的头部及上半身不仅属阳,且有多条阳经循行于此,所以上半身的阳气较为旺盛,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強;而下半身属阴,多条阴经循行于此,因此,下半身的阳气较之上半身来说较为薄弱,对风寒的抵御能力较弱。所以下半身尤其是人的双脚,是春捂的重点。

  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来保护体内的阳气,如果气温上升的话,也不要急着脱裤子、袜子,还要我们经常泡泡脚,来提升体内的阳气。

  风寒易从背部起拍按督脉尤重要

  背部是一身之表,又是督脉偱行之处,督,有总管、总督之意。督脉与人身之阳经关系密切,有阳脉之海之称。与其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贯穿全身。督脉具有总督一身之阳气的作用,风寒易从背部入侵机体,背部受寒,最易伤体内阳气。

  因此,春季尤要注意背部保暖。中医认为,人体背部有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而且五脏六腑皆系于背部。

  拍打按摩背部,就是以督脉和膀胱经循行路线为重点区域,对背部进行全面拍打按摩,拍打手法是手指并拢,掌心部位中空,从肩颈眼脊椎向下拍打到腰骶部位,反复5遍,然后双手搓热,温捂腰部,每天1次。

  此外,可选择阳光充足的上午,晒晒后背,特别是大椎穴,可以获得更多的阳气。既可疏通经络,又能调节神经功能;不仅可以养生,而且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腰背酸痛,胃肠功能紊乱,以及便秘、高血压病、冠心病、肝郁不舒、呼吸系统、腹痛腹泻等,多种慢性疾病都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倘若背部保暖不好,旧病还易复发加重。

  睡好子午阳气升醒后自觉头脑清

  晚上23点至凌晨1点胆经最旺盛。此时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阳气开始生发。阳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子时把睡眠养住了,胆经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胆结石一类病症。因此,人在此时入睡,对一天至关重要。就是在养阳气,养好阳气对人的寿命至关重要。

  中午11点至13点,心经旺盛。《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心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脉为血液循行的隧道,营血行于脉道中,全赖心的功能,使之周流全身,濡养机体。

  子时和午时是天地气机的转换点,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中午吃完饭以后,要小憩的片刻,不要超过40分钟为宜。适宜养心,到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如果这两个阶段不注意休息,就会加重阳气的损耗,使体內的阳气越来越弱。

  艾灸关元足三里调和气血通经络

  保健灸以养阳:阳虚体弱者可在春季,可用艾灸在关元穴、足三里、涌泉穴上灸烤,补充脾肾之阳气,从而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保养脏腑,益寿延年之目的。

  饮食养生助春阳减酸宜甘多菜蔬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也开始升旺盛,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之物。初春阳气升发,辛甘之品可发散为阳以助春阳,温食利于护阳,如葱、荽、韭、枣、花生等皆宜,但不宜食大热、大辛之食,如参、茸、附子等。春为肝气当令,肝旺则克脾,使中土衰弱,不利健康。故《千金要方》说:春不食肝《摄生消息论》中有: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宜甘,以养脾气。

  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因多食酸可引起胃酸分泌障碍,影响消化吸收;多食酸使脾土受克而损伤脾气。在春季提倡多食含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营养学认为,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困的原因之一。故要常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菜花、元白菜、柿子椒等,寒凉油腻之品易损脾阳,应少食。

  防病保健勤锻炼阻断温邪侵肺经

  春养少阳之气的同时,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为避免春季疾病的发生,要经常打开门窗,使室內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还要加强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注意口鼻保健,经常用凉水清洗鼻腔,以阻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道。立春之后,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是由寒向暖过度时,人们的抗病能力和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别是年老体弱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防范。

  户外活动不耗阳温养皮毛布气津

  随者气温的回升,人们应逐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比较适合节奏和缓的运动有,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跳舞、打太极拳等不剧烈的门球运动。还要特别提出,运动不宜激烈、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耗伤阳气,对养生极为不利。

  漫步时,可以做做揉肺运动。肺经在手臂内侧,经肩窩的中府穴开始向下延伸到大拇指内侧少商穴,每天散步时用手半握拳各敲100次,以温养皮毛,行气布津,对咳嗽哮喘,咳吐浓痰、气郁气短会有很好的效果。

  春天火气大 中医按摩灭火

  太冲穴

  中医认为,肝脏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调畅气机,水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当肝有病变,则气机不调,气滞水停。肝火旺,常表现为口干舌燥、头晕、易怒、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通过按摩太冲穴可降肝火。太冲穴在脚背上,位于大足趾与第二个足趾之间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是足厥阴肝经上穴位。在按摩此养生穴位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

  合谷穴

  中医认为,肺主通调水道,肺不好,容易生痰、口干等,肺上火往往表现为牙疼、鼻出血、咽喉肿痛、耳鸣、眼睛红肿、便秘等。按摩合谷穴可降肺火。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中医认为,大肠与肺相表里,临床上很多有肺火的患者,按摩和针刺合谷穴,往往收到较明显的疗效。

  心包经

  中医认为,水液经肺的肃降作用后,还须以心脏为动力,才能随营气循经脉运行于体内。若心火过旺,会出现口干舌燥、心情忧郁、烦躁、失眠、舌尖发红等常见症状。心包经按摩、拔罐或刮痧,都可泻心火。手厥阴心包经,为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其走向是从左乳上方天池穴,往上行至腋窝,再沿手臂内侧中线,行至左手中指指端中冲穴。

  结语:春天是阳气刚刚勃发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体内的阳气,中医保护阳气的方法有很多,上文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了7种方法,我们大家可以试试的哦。同时,春天也是容易上火的季节,大家不妨多按摩一些穴位来灭火吧。 

四、中医推荐三大去皱食物

  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具有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平衡代谢等功能,直接影响人体衰老进程,提高工作效率,延缓机体衰老。

  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

  灵芝

  《神农本草经》认为,灵芝能补肝气,安魂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现代研究证实,灵芝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功能都有调节作用,具有免疫调节、清除自由基、平衡代谢等功能,直接影响人体衰老进程。

  红景天

  在古代本草中没有红景天的记载,是近代才发现的抗衰老新秀。它有补益元气,清热,解毒,止血,宁神益智的功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发现,红景天有类似人参的补益作用,能抗缺氧、抗寒冷、抗疲劳、抗辐射、抗病毒、抑制癌细胞生长,提高工作效率,延缓机体衰老。

五、中医详解 如何摆脱五劳

  很多的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很多的疾病都是日常生活一点一滴形成的,中医里有五劳之说。 五劳即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如果不注意摆脱五劳,可能我们一辈子都会被各种疾病困扰。那么如何摆脱五劳?

  慢性病之所以治不好,原因在于它们损伤的是我们的大器官、大关节。像肩周炎,损伤的是我们的肩关节;膝关节炎,损伤的是我们的膝关节等等。

  但是,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这些大关节一般情况下是不容易受伤的,也不是一朝一夕不健康运动就能形成的。我们的关节就像屋檐下的石板,虽然结实无比,但因为经常有水滴下来,时间长了,石板就被滴穿了。

  其实,我们的疾病大多与职业有关。虽然坐、站、看、行、卧是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人体生命活动,但是久坐、久站、久行等等,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时间久了,慢性病就出来了。

  《素问宣明五气》中提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意思是说,用眼过度会伤血,在床上躺久会伤气,坐久了伤肉,站久了伤骨,走得时间长了会伤筋。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在我们长期的工作劳动中,哪个部位在默默地受着伤害。

  久视伤血

  中医讲,肝主藏血,开窍于两目,肝得血而目能视。反之,如果用眼过度,长久视物(如棋盘、电视、书籍等),就会损伤肝目,使体内精血减少,从而出现视物不清、眩晕等不适。因此老年人最好看书看报约三十分钟就要适当休息,远眺或按摩眼部可大大缓解眼部的疲劳,也可防止眩晕的出现。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就要多吃些补血、补脑的食物,如桂圆、黑豆、莴笋、红枣、花生、核桃、枸杞等。

  久卧伤气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生命延续的能源。中医讲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也就是说,如果每天卧床的时间过久,就会导致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因此,正常的卧床休息或睡眠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体内气血充盈、精力旺盛,但是,如果每天卧床的时间过长,缺乏适当的外出行走、锻炼,就会使气血衰退,五脏元真之气循环受损,进而造成身体懒散、精力不济的状况。因而,我们一定要养成早睡早起、规律睡眠的习惯。当然,对于久病卧床的老人,就应当多吃些补气的食物,如人参、太子参、蜂王浆、桃等。

  久坐伤肉

  人体中皮、肉、筋、骨、脉各有所主,其中,脾主肌肉四肢,如果久坐而不活动,会使脾脏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肌肉萎缩。许多人在久坐后会感觉身体困倦就是这个 道理。因此,如果你经常加班在办公室久坐的话,最好多吃一些莲子、山药、薏苡仁等食物,安坐三四十分钟后起来走动走动更好。

  久立伤骨

  许多老年人在长久站立后,会感觉骨关节疼痛。他们对久立的危害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也就是说,骨骼由肾脏主管,长久站立不仅 会使骨骼的运动、屈伸功能产生障碍,出现关节疼痛、变形、骨折,还会造成肾脏的损伤。中医说缺啥补啥,因此可多吃些排骨,喝点儿骨头汤。

  久行伤筋

  中医讲,肝主筋,其华在爪。意思是说,筋附于骨节,营养来源于肝脏。由于筋的收缩舒张,全身的肌肉关节活动自如。如果长时间行走,就会使筋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进而损伤筋骨及肝脏。因此久行后可多吃些鸡肉、鸭血、菠菜等补一补。

  通过寻医问药网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如何摆脱五劳,五劳的危害有很多的,我们要坐一段时间,就要起来活动活动,哪怕是简单的走两步。

上一篇:宫颈癌筛查疼吗

下一篇:老人脸上长肉瘤_老年人_怎么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