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更新时间:2024-04-28 07:26:03

一)脾胃虚弱怎么调理 中医教你调养法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呢?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多是由内伤病发所导致的,脾虚的症状有很多,肝郁脾虚是内伤疾病常见的病例。所以平时得从多方面进行保护和调理,多吃些补脾的食物,有时也得加些中药进行调理,对症治症。

  在不同的疾病中,可能会伴随各种不同的症状,如肝郁化火、胆热痰扰、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治疗时就相对来说比较繁琐,但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还是不变的,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再配以清热、化痰、利湿、温阳、化瘀等法。

  脾胃虚弱调理食疗粥

  1、八宝粥

  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2、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补气健脾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3、山楂麦芽粥

  山楂15克,麦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刺激消化,健脾开胃,缓解由于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腹胀,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问题。

  4、薏苡小豆粥

  薏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渗湿利水,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纳差、脘腹胀闷、尿少浮肿。

  5、参枣粥

  党参1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气,适用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

  治则治法

  肝郁脾虚证为内伤病临床常见证候,故疏肝健脾法临床应用广泛。疏肝善治气病,使肝气郁滞病理解除,不向肝火、肝风、血瘀发展,从而既治已病,亦治未病。补益脾胃可以保护和巩固元气,元气充沛,则邪不可干。肝属木,脾属土,如果肝气抑郁不舒,必然导致肝木克犯脾土。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可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进而全身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

  临床辨证中,根据胸闷、胁痛、心烦、抑郁、易怒以及乏力、倦怠、纳呆、腹胀、便溏两组症状和舌质淡(红)、脉弦辨证为肝郁脾虚。在不同的疾病中,也可伴有肝郁化火、胆热痰扰、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脾肾阳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证型。临床治疗该类疾病以疏肝健脾为基本治法,常用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减。同时针对不同的兼证,或配以清肝胆之热、或化痰降浊,或清利湿热、或温阳化湿、或补益心脾、或温补脾肾、或清肝和胃、或行气化瘀等。

  疏理肝气,调畅气机

  肝郁气滞常表现在肝、肺、脾胃等脏腑功能障碍。肝气郁滞临证常见胸胁胀满不舒、善太息、痛势走窜,心烦、抑郁、易怒、脉弦等,临证常用四逆散加减。肝气犯胃则见胃脘胀满、两胁窜痛、嗳气吞酸、呃逆,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喜用黄连、佛手、苏梗、沉香、川楝子。肝气郁滞,影响肺气宣发、肃降,肺气郁滞则见咳、喘、胸胁满闷、痰多而黏、脉滑,此为肺失肃降、痰浊阻肺,临证用四逆散合二陈汤加桑白皮、桔梗、杏仁、浙贝母、厚朴行气降逆、燥湿除满。临证时视各脏腑功能变化,佐以行气药,可提高疗效。

  健脾益气,培元固本

  在内伤病的治疗中重视保护元气、调理脾胃,他认为益气健脾法是临床最常用、最基本法则之一,不仅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其他脏腑疾病的治疗。这是脾胃所处的特殊地位及特殊功能所决定的。脾胃居中焦,上连心肺,下及肝肾,是五脏气机升降之中枢,为五脏活动提供能源。脾胃健旺,则生化有源,升降得宜,五脏安和,百病不生;脾胃失和,则外邪易侵,气血不足或失和,脏腑不安,诸证迭起。故调治脾胃则能疗诸脏。

  脾虚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眩晕自汗、舌淡红、脉沉细。常见于脑供血不足,颈椎病,慢性肺系、心系、消化系疾病及亚健康状态患者。治宜健脾益气,潘树和喜用四君子汤加减,重用黄芪、葛根。若伴有肢体麻木,心前区闷痛、刺痛,此为气虚所致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加入丹参、川芎、水蛭粉,疗效显著。

  脾气能升发输布胃中水谷之气,故脾能升清。脾虚日久,脾气不升反而下陷,临证可见久泻不已,小腹及肛门下坠感;轻者,临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白豆蔻、干姜、黄芪、厚朴、枳壳等辛甘温胃、健脾行气之剂;重者,予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加减治疗。

  标本兼治,恢复气化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经常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人体气化包括了体内生命物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之间的转化,以及伴随而来的能量代谢与转化。气化是机体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而气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脏腑功能。

  各种慢性疾病病因病机复杂,多缠绵不愈,其根本原因多在脾胃不足、气机不畅。脾胃阴虚或脾胃气虚、或气滞、或食滞、或血瘀、或热盛、或湿盛、或痰阻,或胆胃有热、或肝火上炎等。久之,则心气血亏虚、肾阴阳不足,以至寒热错杂、升降失司、虚实夹杂。治疗时在固护脾胃、调畅气机的同时,佐以清热如黄连、栀子、蒲公英、夏枯草、龙胆草;行瘀如丹参、元胡、蒲黄、水蛭粉、琥珀粉;祛湿如苍术、茯苓、泽泻、半夏;行滞如陈皮、厚朴、枳壳、砂仁、焦三仙;化痰如紫菀、竹茹、杏仁、瓜蒌、枇杷叶;养心如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远志、茯神;补肾如巴戟天、枸杞、女贞子、熟地、菟丝子、杜仲、益智仁、补骨脂等等。各种病理产物消除了,脏腑气化畅通,人体气血阴阳恢复动态平衡,机体恢复健康。

  病因病机

  肝气郁滞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先导

  李杲在《脾胃论》中曾说,内伤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逸饮食不节继之,元气乃伤。李氏认为内因致病、脾胃受伤是内伤疾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情志活动在内因致病中为先导因素。潘树和临证中重视气机的调畅,强调肝气要疏而不郁、畅而不散,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进而可以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若肝疏泄失常, 就会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并进一步影响气血的运行,进而变生各种疾病。

  脾胃虚弱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本源

  《素问玉机真藏论》认为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健旺,气血旺盛,气化正常,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得所养;脾胃受损,气血匮乏,气化不利,则血脉、经络枯涸,脏腑组织受其害,脾胃失常,贻害四旁。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增快,心理压力增加,以及饮食不节、起居无常所致的各种脾胃病、代谢综合征、疲劳综合征及亚健康状态等,均为脾胃阴阳升降失常,气机紊乱、气血不和而内伤脏腑经络所致。因而,脾胃受伤,则百病丛生。

  湿热痰瘀为诸多内伤病发病之关键

  脾胃处于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运化,精微物质的泌别和输布、食物糟粕的转运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气机失常,临床则会出现气虚、气滞、气逆、气陷等病理状态。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的流动赖于气的推动,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血瘀不除,还会出现痰瘀、湿瘀、痰湿瘀阻等。

  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郁滞,甚则郁久化热;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瘀,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瘀由此而成。故临床常见肝郁化火、或伴肾虚、或食滞、或夹瘀、或湿盛、或挟痰等兼夹病症,而这正是内伤疾病发病及缠绵难愈的关键。

  结语:脾胃虚弱者,通常会受多种疾病的困扰,根据中医推荐的方法,加上调养的偏方,会有所改善的。另外,脾虚的患者要多注意修养,注意饮食规律,日常生活中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切记这些,愿大家都有好的身体。

二)中医可治疗梅毒

  梅毒是一种可以传染的性病,通常都是通过不洁性交造成的,很多男人特别喜欢在外面拈花惹草,经常和别的女人滥交乱交,这样很容易会染上梅毒病菌,如果回到家了还和妻子发生性行为,很快就会传染给对方,,以下小编向大家介绍中医是怎么治疗男人的梅毒。

  在各种性病当中,梅毒是较常见的一种性病,在我国,古代就对它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有这种方法都可以治疗梅毒,下面就介绍几个运用中医治疗梅毒的方法。

  口服方:

  处方①(《性行为与性病防治》):土茯苓30克银花15克 威灵仙10克 白鲜皮10克 生甘草5克。

  水煎服,每日1剂,3周为1疗程。

  处方②(《实用皮肤病性病验方精选》):银花45克 土茯苓45克 蒲公英30 克 生黄芪20克 薏苡仁20克 赤小豆20克 龙胆草10克马齿苋10克 苍耳子10克 皂角刺 10克 大枫子3克 车前子(包煎)15克。

  伴下疳阴疮,加孩儿茶3克;脾虚血亏加党参、白术、当归各10克;肾阴或肾精不足加淫羊藿、五味子、菟丝子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次。本方功效:托里清热,解毒利湿。适用于各期梅毒。

  健康族网温馨提醒您:男人要自重,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不要总是在外面拈花惹草,这样很容易会患上性病的,如果是患上了梅毒或者淋病还可以治疗,但是要是不小心患上了艾滋病,那就只能等死了。

三)少食“姜蒜”多喝水中医专家教你防秋燥

  深秋,许多市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心烦、便秘等现象。据金华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贾素庆介绍,这些都是秋燥的表现症状。

  贾素庆说,秋季,早晚温差比较大,中午高温易出汗,晚上天气干燥偏凉,很容易造成气阴两伤,气不够就会有乏力现象。中医有燥主秋令的说法,也就是说燥为秋季的主气,因而称为秋燥。

  合理饮食,预防秋燥

  贾素庆说,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秋燥易伤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时,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另外秋季干燥,缺少油分的滋润,不光肠道干涩容易便秘,皮肤也会缺少光泽。因此,在秋季的饮食里不妨多加一点油。面食里加点香油,凉拌菜加点橄榄油,都是不错的选择。

  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贾素庆说,秋燥之气最易伤肺。因为肺脏直接与大气相通,且与皮肤和大肠有密切的关系。冷空气到来后,最容易刺激呼吸系统,加上抵抗力减弱,就给病原微生物以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或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鼻炎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老人与儿童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历代医学家都认为:秋季养生,重在养肺。秋季养肺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中药调理、饮食调补等。

  贾素庆为大家推荐了几种养肺果蔬。梨肉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可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嗽、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则效果更佳。葡萄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等功效,生食能滋阴除烦,经常食用,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者都有益处。葡萄制干后,铁和糖的含量相对增加,是儿童、妇女和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大枣能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肺虚咳嗽、烦闷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广泛的滋补良药。柑橘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口渴、伤酒烦渴等症。甘蔗汁性平味甘,是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中医常把其作为清凉生津剂,能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柿子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生食鲜柿,对肺痨咳嗽、咳嗽痰多、虚劳咯血等症都有良效。红软的熟柿,可治疗热病烦渴、口干唇烂、心中烦热等症。另外饮食调补还可以多吃些百合汤、梨汁、藕汁、梨粥等。

  按摩疗法,防治秋燥

  贾素庆说,通过以下按摩手法也可防治秋燥。

  摩鼻法:将两手拇指相互摩擦至有热感后,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6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

  深吸气法:每日睡前或起床前,平卧床上,行腹式呼吸法,深吸气,再吐气,反复做20至30次。该方法有助于锻炼肺部生理功能。注意呼吸一定要缓慢进行。

  捶背法:端坐,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两手握成空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至4遍。捶背时要闭息(即不呼吸),同时叩齿5至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脊背捶打,如此算一遍。先捶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上一篇:每晚咳嗽的很厉害用什么药

下一篇:中医阴虚肝火旺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