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血栓病的认识
更新时间:2024-04-27 17:32:56

(一)中医对血栓病的认识

  故寒凝血脉是血栓病形成的主要病因之一。《医林改错》也认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形象地说明寒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原因。寒凝血瘀导致的血栓病既有单纯的标实证,也有虚实夹杂证。

  寒是中医病因学中的六淫之一和辨证诊断学中的八纲之一。中医理论认为,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中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胜则内寒。说明阴阳失衡、阳虚阴盛是产生内寒证的基础。《素问调经论》认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寒凝血脉是血栓病形成的主要病因之一。《医林改错》也认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形象地说明寒是导致血栓的重要原因。

  寒凝血瘀在血栓病中的作用

  其一,寒性凝滞、收引。这是中医对寒邪(包括外感寒邪和内生寒邪)的两个主要致病特点的高度概况。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是指气血、营卫、津液等具有流动、升降出入运动特征的物质,其流动性减弱,流行缓慢,甚至停滞、凝结,产生气滞、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收引即收缩牵引、挛急,是指皮肤、腠理、肌肉、筋、脉等组织产生的收缩、紧张、挛急,产生恶寒、拘急、疼痛等表现。

  一方面,寒邪侵入机体后,会引起经脉收缩痉挛,血脉绌急而痛。如《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提出: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其缩蜷、绌急,即经络、血脉收引之意。

  另一方面,寒邪又可导致血流缓慢、血液凝滞而形成瘀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淫所胜,血变脉中民病厥心痛。《灵枢痈疽》亦云: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脉不通。历代医家对此认识基本一致,如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指出:寒则血结,温则血消。 金代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论》中有久痛无寒而暴痛非热之说,正是因为寒性收引,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而绌急,绌急则引络而痛,故暴痛多寒。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则进一步形象描述:血受寒,则凝结成块。寒性凝滞收引,不论外寒或内寒,均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栓阻滞经脉。

  其二,寒为阴邪,易伤机体阳气。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推动血流形于经脉之中。而寒邪内侵,最易损伤阳气。阳气不足,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导致血栓。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开篇第一条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阳微阴弦是指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邪侵犯阳位,故阳微阴弦为胸痹的基本病机。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对其病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心主血脉,寒盛而心阳受损,必然导致心血瘀阻,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而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均提示冠状动脉的血栓形成与因感受寒邪伤及胸阳有关。

  其三,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念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岁露论》),人的脏腑气血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心痛暴喑。临床上各类心肺血栓病,如冠心病、肺心病,冬季发病率高,且多因寒而复发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易于气候突变,特别是每遇寒冷,则易发心痛。这是因为寒邪易伤人于自然界寒气较盛,而人体阳气又较弱时。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素问藏气法时论》亦云: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一年之中,以冬季易于出现寒邪为患;一日之中,以夜晚和凌晨易于出现寒邪为患,均为血栓病的高发时段。

  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清晨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血管收缩,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与醛固酮升高,血小板聚集与血黏度增高。因此,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多易发于上述时间。《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中说: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明确提出本病的病因是风冷邪气侵及于心,如侵犯的是心之别络,则心痛之发乍间乍甚,病情较轻;如侵犯的是心之正经,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病情危重。《诸病源候论久心痛候》进一步指出:其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脉,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千金要方》也认为: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卒发心痛胸痹。

  寒凝血瘀是血栓病中医证型

  寒凝血瘀导致的血栓病既有单纯的标实证,也有虚实夹杂证。后者病机趋于复杂化,多见于寒邪伤阳、因实致虚,或机体先有虚损,因正虚感寒而发血栓病的本虚标实证。以心脉血栓为例,《诸病源候论》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即胸痹。《圣济总录》认为:卒心痛者,本于脏腑虚弱,寒气卒然客之。《医门法律中寒门》也有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的论述。冠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常见患者先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再感寒邪而病情加重。无论哪种情况,寒始终是病机的关键,正如《素问痹论》在论述疼痛时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可见,疼痛多与寒有关,寒凝血瘀是血栓病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

  分析历代经典文献论述,并验之于血栓病一年之中冬季多发、一日之中夜间和凌晨多发的临床实际,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气温最低,人体阳气较弱、阴气较盛的时间,寒邪易于侵袭机体,导致经脉挛急、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体内血行不畅、血液瘀滞成血栓而经脉不通的病理变化,寒凝血瘀是血栓病的主导病机之一。

  寒凝血瘀致血栓病辨证要

  综合古代医籍论述和现代研究,验之于临床实际,寒凝血瘀导致血栓病的辨证要点包括:

  ①可有感受外寒、过食生冷的病史,或素体阳虚,偏寒体质。

  ②症见面色淡暗或苍白,手足厥冷,或出冷汗,畏寒喜热,疼痛虽如绞如锥如刺,但得温则减,逢寒则加甚,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暗、紫暗或见瘀斑,苔白,或白腻、滑润,脉弦、紧、细、沉迟或涩。

  无论外感寒邪或内生寒邪,均引起血脉绌急、血瘀不通而成血栓病,只要机体表现出的寒的证候特征,就可辨证为寒凝血瘀之证。需要注意鉴别的是,一方面,感受寒邪可引起寒证,但也可从阳化热,产生热证。另一方面,其他证型的血栓病急性发作时也可有出冷汗、手足逆冷等一过性寒的症状表现,并非感受外部寒邪,而是由于气郁、血瘀等引起阳气内郁,使阳气不能外达所致,急性期过后寒的症状表现就会消失,不属寒凝血瘀之证。

  寒凝血瘀证血栓病治疗原则

  对于因寒凝血瘀而导致的血栓病,《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的治疗大法。《素问调经论》云: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行,温则消而去之。《素问举痛论》认为寒邪所致的脉寒绌急疼痛得炅则痛立止。炅即热也,提示可以用温通散寒法治疗血栓病。《难经二十二难》又指出:气主煦之。即是说各脏腑经络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正常的循环运行,即血得温而行,得寒则凝。因此,温通活血是治疗寒凝血瘀证血栓病的总原则。

(二)中医认为体寒多病者多食韭菜干姜

  冬季不少人四肢冰冷,且爱拉肚子,中医认为这是体内有寒症。寒症一般分两种:一是阳气不足、体质较弱引起的虚寒,一般还表现为面色苍白、怕冷、小便清长,出现在年龄较大的人身上的比较多;二是夏季经常吹空调或长期居于地下室等环境,或是冷饮吃得比较多,导致寒气凝聚,一般是实寒。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上要少吃冰淇淋等冷饮,生蔬菜和凉性的水果也要少吃。建议适当多吃些热性食物,如牛羊肉、鸡肉,海产品;蔬菜可多吃些韭菜、胡萝卜、洋葱、大葱、南瓜;水果宜多吃些栗子、核桃、苹果、枣。在烹饪时,可适当放些干姜、料酒、醋、红糖、葱蒜等调料。此外还要注意适量运动,每晚可用热水足浴。

(三) 助您睡个好觉的中医放松法

   

  如今,失眠成了好多人最大的困扰,能睡个好觉是他们的企盼。你想睡个好觉吗?让中医下面的方法来帮你!

  准备怀孕如何才能睡好觉呢

  专家提醒,在睡前练习一些小动作,就能睡个好觉。推荐一种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它让肌肉充分放松,帮助睡眠。做法如下:

  1、在安静的空间,穿着宽松的衣服,找一张有舒服靠背的椅子,坐时采取最自然放松的姿势,上半身重量置于臀部,两脚的重量平均置于脚掌上,两手自然放在大腿内侧,闭上双眼。

  2、先用力紧握双手,然后放松。

  3、将双手抬到水平位置,用力将手掌做出推门的动作,将手指指向头部,感受前臂紧绷,再将手还原到初始位置。

  4、把额头往上拉,拉进肌肉,再放松。

  5、用力将胸膛向上挺出,再把背部向前拱,感受背部紧张,再慢慢放松。

  6、做深呼吸,闭气10秒后,再放松恢复自然呼吸。

  7、把眉头往中间拉紧,再放松。8、用力咬紧牙关、牙齿,感受脸颊肌肉的紧绷,再逐渐放松。

  9、用力张开嘴巴,再把舌头用力抵住下面的门牙约10秒,逐步用力,再慢慢放松。

  10、用力将肩膀抬起,再慢慢放下。

上一篇:中医内服药有效治疗乳腺炎

下一篇:中医推荐治疗女性气血瘀滞食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