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妙方巧解孕期疑难杂症
更新时间:2024-04-27 14:47:20

1)中医妙方巧解孕期疑难杂症

  大学同学怀孕了,打电话来的时候一个劲的说麻烦可不是嘛,孕吐、眩晕、心烦很多以前从没出现过的症状也找上门来,好像什么都不对,搞得做什么都没心情。这才是怀孕刚刚开始,漫长的9个月该怎么过?难道就这么一天天难受下去吗?当然不是了,中医妙方帮你巧解各种孕期疑难杂症,孕妈们一起来看看吧。

  俗语说:产前宜清,产后宜补。怀孕时宜清的概念更应受重视。因为怀孕时新陈代谢增加,加上宝宝吃喝拉撒睡都在身体里,身体的废物增加,需由母体排泄出去,故怀孕时火气较大宜清。

  因此怀孕时吃补药,并不是如传统的观念,把什么补药都吃进肚子里,就是对自己有帮助,还是需要经过辨证。例如十三味,就并非在怀孕一开始使用,而是在怀孕7个月后,为让韧带松弛、骨盆腔血液循环变好,及胎儿顺利生产才使用。如果是在怀孕初期正需要安胎时服用,有可能造成流产。

  怀孕注意事项

  1、呕吐

  35%到50%的孕妇会有呕吐的现象。一般怀孕1个月以后才会发生,有些在3个月以内就会缓解,有些则持续较长时间。一般害喜的现象,西医认为是绒毛性腺激素上升(-HCG),即肠胃蠕动变慢而引起。而中医则认为是因脾胃虚及肝气失和而产生,脾胃虚者肠胃功能不好;肝气失和则容易紧张有压力。

  中医妙方:胃酸分泌较多者可喝小杯柠檬汁,如分泌过多者则不适合,可改喝生姜汤,或将生姜磨一磨,含在嘴巴里,而肚子胀者,将柚子皮煮来喝,可以消除胀气。容易紧张及压力大的人,则应放松心情。

2)中医:如何正确煲汤去春湿?

  导读:春季宜祛湿,中医专家指出想用汤水除湿者,需先分清致病的原因及症型再做定夺,以免不对症更适得其反。

  雨水节气过后,空气中水分增加,潮湿、阴雨不断。这种气候容易使人产生头晕、懒言、困倦乏力等诸多不适。因此,春季可以适当祛湿来缓解各种不适。但专家春季宜祛湿,中医专家指出想用汤水除湿者,需先分清致病的原因及症型再做定夺,以免不对症更适得其反。

  雨水节气过后,空气中水分增加,潮湿、阴雨不断。这种气候容易使人产生头晕、懒言、困倦乏力等诸多不适。因此,春季可以适当祛湿来缓解各种不适。但专家指出,湿邪致病有内、外之别,表现在不同人群身上还有寒、热之分,想用汤水除湿者,需先分清致病的原因及症型再做定夺,以免不对症更适得其反。

  湿邪有内外、寒热之分

  专家指出,湿邪是中医学的六淫邪气之一,是人体的致病因素之一,按其作怪的机理可分内湿和外湿。

  从省人民医院近日门诊统计,就诊患者中内湿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是由于许多市民不分体质,过多地错饮凉茶或错喝煲汤导致的。不少患者起初可能是外湿,但祛湿不当,错饮了过多清热解毒的凉茶或汤药,或食用了过多的生冷食物,伤了脾胃,导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滞自然就内生,于是外湿就合并了内湿。

  盲目煲汤不但祛不了湿,还可能加大病症。杨鸿医师提醒说,在煲祛湿汤前,最好先分清所受的是寒湿还是湿热,对症用料效果才更好。

  如何进行自我判断呢?她简单介绍说:寒湿的人身体多有阳虚症状,比如平时比较怕冷,喝热水会感到更舒服,舌质比较淡或淡胖,苔多薄白或稍腻,口淡,甚至有口甜感觉;湿热的人平时体质比较壮实,舌质红苔黄、厚、腻,口干口苦,大便黄烂、排便不爽,尿黄。

  煲汤祛湿寒热对症才有效

  分清了寒、热,就可对症选料。下面是杨鸿医师针对不同人群祛湿的简单汤料推荐:

  寒湿者10克、扁豆30克、玉米100克、茯苓50克、高良姜15克等煲猪瘦肉或猪骨,以起到温阳化湿的功效。

  湿热者、扁豆加溪黄草30克、土茯苓30克以利湿清热,或直接煮溪黄草水来饮用,都有很好的祛湿、清热功效。

  其他,或自己无法判断,可选用药性平和的材料来煲汤,最常用淮山、土茯苓、扁豆、玉米、莲子(去芯)。这些材料由于有健脾渗湿的效果,有湿的人可以祛湿治病,没有湿的人可以健脾,并不易受湿邪侵袭,能起到防和治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痰湿体质别错喝清热利湿汤

  黄女士形体比较肥胖,之前因跟多年不见的四川老友相聚,下馆子麻麻辣辣吃了一大堆,聊得开心多喝了两杯冷冻啤酒。考虑到好久没吃那么辣,黄女士怕太热,便又点了个溪黄草煲的老火汤。当天夜里就开始拉稀,来来回回10余次,折腾得她口干、乏力。

  专家指出,肥胖、肿胀的人一般身体多湿,一旦吃了过多的生冷食物,脾阳就会受损。黄女士喝了冷冻啤酒,自然使脾阳受损,体内的湿非但排不出来,而且还会进一步困阻脾阳,使脾失运化,拉肚子便是其常见的症状。像她这类患者,在治疗上应遵照健脾化湿止泻的原则,而她偏偏喝了溪黄草之类的利湿清热汤,使脾阳进一步受损。

  老人小孩祛湿各有侧重

  专家特别提醒说,如果家中有老年人,煲祛湿汤时就不宜选药性太过寒凉或燥热之品。因老年人机体功能逐渐减退,并且多气血亏虚,所以在煲祛湿汤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补气养血汤料。如30克、大枣20克、枸杞子10克、淮山30克、生苡仁30克煲粥或煲汤,以起到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之效。

  小儿煲祛湿汤时选料用量则不宜过多,因为小儿各种器官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脾常不足,应考虑加入健脾消食的汤料。如30克、玉米15克、芡实10克、山楂1个煲粥,以助消食和健胃、健脾利湿。

3)出鼻血 中医止鼻血竟如此简单

  鼻子出血是非常多见的事情,不管是小孩,还是老人都会出现。那么,如果出现鼻血,我们该怎么办呢?中医是如何止鼻血的呢?治疗鼻出血最好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如果我们应该不小心,头受到撞击或鼻子受到打击的话,出现鼻血,不要太担心,这是因为局部血管受伤而引起,但是如果是突然就出鼻血了,那就要小心了。

  因为这种突然性鼻出血有可能是因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病因所引起的出血。

  一般常见的成人鼻出血,大都是因上火而引起,但也有因感情变化、气候变化等环境变化和营养状态变化而出血,这种情形常见于一般年轻男女。但是女性在月经时期或妊娠之时,也有可能突然出血。

  鼻子流血的时候,我们应该先了解原因,如果是鼻子以外原因导致的话,就要看看了,如果是因为高血压的鼻出血,我们先让它流出来。

  穴位与治疗

  止鼻血的穴道在第五颈椎,因此只要在第五颈椎处用手刀轻劈即可。首先一面吐气一面轻劈,如此不断重复,就可立即止鼻出血。

  中医治疗鼻出血

  中医病机

  鼻出血可归为虚实两大类。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阴虚肺燥,脾不统血。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

  中医诊断

  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析: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中医治疗

  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鼻衄发作时应采用冷敷,压迫止血,鼻内填塞等外治法止血,再分析鼻衄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选方

  肺经热盛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山栀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叶9g,大蓟9g,小蓟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

  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藕节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肝火上逆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泽泻2g,当归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5g,代赭石15g,钩藤15g,茜草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白及9g。

  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大枣5枚,仙鹤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其他疗法

  冷敷法与压迫止血法

  1.冷敷法:用冷水浸湿手中或冰袋,敷于患者额部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颈后宛中,淋不止。一两罐即瘥。"

  2.指压法:以手指掐压患者正中发际1~2寸处,或将两侧鼻翼向中线方向压迫止血。

  中药局部外用

  1.香墨浓研,滴入鼻中。

  2.用棉球浸透复方薄荷油再蘸西瓜霜(西瓜霜主要成分为西瓜霜,黄连,贝母,罗汉果,广豆根,梅片等)填塞局部1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内服中药清肺止血汤(由黄芩,山栀,生地,丹皮,茅根,藕节炭,侧柏炭,茜草,桑白皮,当归,黄芪,甘草组方)取得较好效果。

  3.中药止血药膜的应用:以血余炭,血竭、三七、大黄、蒲黄、白及,五倍子、枯矾各等量加工成粉,过120目筛,以聚乙烯醇为基质成膜,紫外线消毒后备用,分成10200px大小,用时置于鼻出血处。

  4.白矾研成细末,用时将棉球蘸白矾末,塞于鼻腔止血。

  5.芦荟研粉,用凡士林纱条粘着,填塞鼻腔止血,或取芦荟粉0.5~1g加温开水5~10ml搅化,滴鼻。

  6.将大黄碾成粉末,过筛后炒制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制纱条或棉片,止血时应用。

  针灸

  1.取穴上星,委中,合谷,少商,气海,足三里。先于委中,少商刺血,再刺上星,合谷,留针2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

  2.火柴灸治疗鼻衄:在磷片上划燃后,对准少商穴迅速点灸,手法轻,瞬时灸穴,听到"啪"的响声即可,灸后局部出现米粒大瘢痕,再以同法点灸身柱,鼻衄明显减轻。

  3.指压百劳穴2~5分,可止鼻衄。

  4.耳针止鼻衄:取鼻的同侧耳穴内鼻,外鼻,神门等耳穴按压王不留行粒,可作为鼻衄的辅助治疗。

  5.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入温水中或将大蒜捣烂,敷于足心涌泉穴上。亦可将吴茱萸捣成末状,炒热,调醋,敷于双足上。有引血下行,减轻鼻衄的功效。

  结语:对于鼻出血,我们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果是因为头部或者鼻子受到撞击导致的话,那么可以不要太紧张,如果是因为高血压引起的话,我们就让它流出来比较好,如果是别的原因导致的,我们就来去看看了。

4)中医推荐 女人保养气血的良方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经常会出现血虚的症状,血液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想要健康,女性养生首先应重视保养气血。那么女性朋友该如何补血呢?下面中医就为女性朋友介绍六种补血方法。

  血足才能使面色红润靓丽、经血正常、精神旺盛。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无华、唇甲苍白、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发枯肢麻、经血量少、经期延迟、舌淡脉细等。严重贫血时,还容易出现皱纹早生、华发早白、更年期提前等早衰状况。

  【神养】

  中医认为,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则最易使血液暗耗。所以妇女保养气血首先要有平和的心态,心情愉快、开朗乐观,不仅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造血机能更加旺盛,使面色红润,经血调畅,精力充沛。

  【睡养】

  生活规律、起居有时、劳逸结合、娱乐有度、性生活有节,特别是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少酒,做到这些对保证女性的身心健康,使经血更加调畅,延缓衰老,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养】

  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时以上),如散步、慢跑、游泳、打球、跳舞、健美操等,不但会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增加,同时还会增强人的造血功能。特别是刚生育过的妇女,更应该重视健身运动,这样才有利于尽快恢复健美的体形,使经血调和,并防止早衰。

  【静养】

  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所以,在重视运动的同时,也要重视静养。尤其是在嘈杂动乱的环境中工作时间较久,或身心过于疲劳,或心情比较烦乱时,这时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调养精神,或独处静坐,或闭目调息,或听听音乐,或绘画,或编织等等,均可达到宁心养神,使身心皆静,尽快恢复大脑疲劳,以防劳伤思虑伤血。

  【食养】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必须重视饮食调养。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既要饮食有节,又要重视脾胃疾病的治疗。

  其二,要适当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微量元素(尤其是铁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性食品,如豆制品、动物肝肾脏、动物血、鱼、虾、鸡肉、蛋类、大枣、红糖、黑木耳、桑葚、花生(带红皮生吃更好)、黑芝麻、胡桃仁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药养】

  患者血虚表现比较严重或患有月经不调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者,除重视慢性病的及时治疗和食养外,平时还应重视药补。常用于补养气血的药物主要有黄芪、人参、党参、当归、白芍、熟地、丹参、首乌、鸡血藤、枸杞子、阿胶、大枣、龙眼肉、乌鸡等。常用补养气血的方剂有四物汤、保元汤、人参归脾汤(丸)、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丸)等。也可利用人参、党参、当归、枸杞子、黄芪、大枣等药食两用品配制成各种药膳(如药粥或乌鸡、鸽子煲等)。此外,还可服用有补血作用的各种西药进行调治。

5)中医不用仪器如何诊断宝宝腹痛

  摘要: 中医不用仪器如何诊断宝宝腹痛, 夏季是小儿腹疼、腹泻多发季节。中医通过非仪器的手段诊断病情,这对于家长在家观察口不能言小儿的病情,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提示。本期我们采访了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专家王应麟。问:小儿腹痛指的哪..

  夏季是小儿腹疼、腹泻多发季节。中医通过非仪器的手段诊断病情,这对于家长在家观察口不能言小儿的病情,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和提示。本期我们采访了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专家王应麟。

  问:小儿腹痛指的哪些部位的疼痛?

  王应麟:小儿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痛疼的症状。

  问:怎么知道孩子是肚子痛?

  王应麟:婴幼儿如突然哭闹,曲腰啼叫,时急时缓,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屏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萎靡,曲腰蜷卧等症状时,常为腹痛之表现。

  问:孩子腹痛时,怎么知道得了什么病?

  王应麟:首先要说明,小孩腹痛是一个可以发生在很多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症状。许多内科、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的症状。平时我们可以从孩子腹痛的部位分析出不同脏腑或不同的经络的病变。

  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腹部以上的腹部痛疼。(多表现为胃部的病变)

  脐腹痛:指脐周围的腹部疼痛。(属于脾经、大肠、小肠的病变)

  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肾经、膀胱、子宫的病变)

  少腹痛:指小腹部两侧或一侧的疼痛。(肝经、大肠的病变)

  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表现的不同症状,来判断腹痛的原因。

  腹部中寒:表现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寒加剧。面色苍白,痛甚则额冷汗出,甚则唇色紫暗,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

  乳食积滞:表现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暧秽腐浊,口气酸臭,不思乳食,时转矢气,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安,时时啼哭。

  气滞血瘀:表现脘腹胀闷,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触之有包块,推之不移,按之痛剧,面无光泽,口唇色暗。

  脏腑虚冷:表现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则缓。面色晃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

  问:为了不让孩子肚子痛,我们应该如何做?

  王应麟:主要注意两点。

  ①慎避风寒。应注意保护腹部温暖,以避免寒入腹而引起腹痛。

  ②注意饮食卫生。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故不宜吃得过饱、粘腻。亦不宜过食生冷瓜果。中医儿科专著中云:“养子若要无病,在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痛;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痛。

  问:小儿肚子痛时,可以用哪些中药?

  王应麟:不同的病症吃的中药也不同。

  腹部中寒:由于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腹部为风凉寒气所侵袭,或因过食生冷,寒伤中阳所致,可以用胃气止痛丸。

  脏腑虚冷:多由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脏腑虚冷,中阳不足,脾不运化,以致寒湿内停,气机失畅,血脉凝滞所致,可以用附子理中丸。

  乳食积滞: 由于小儿饮食不节,乳哺不时,或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至损伤脾胃,乳食停积脾胃,壅塞气机,升降失和,传化失司,可以用保和丸或健脾消食丸。学前儿童可以用化积口服液或小儿化食丸。

  问:婴幼儿拉肚子是怎么一回事?

  王应麟:婴幼儿腹泻是由于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的总称。本病以夏秋两季发病最高。年龄多在一岁半以下。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除致病的病原体直接在消化道内感染外,消化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咽炎、肺炎、皮肤感染也常常是本病的原因。除此以外,喂养方法不当,体质差,滥用抗菌素也是引起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腹泻又称泻泄,其症状表现为大便稀薄,便次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群。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泻泄的症状。

  问:小儿腹泻可以应用哪些中成药治疗?

  王应麟:虽说同是腹泻,病因不同用药也不同。

  ①风寒泻。主要因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于肠胃引起。可以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外用小儿腹泻贴贴脐治疗。如仅由过食生冷事物引起,可服泻痢保童丸。

  ②湿热泻。多见于夏秋季节,因为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可用周氏回生丹或葛根芩连微丸治疗。

  ③伤食泻。主要见于乳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由过食或辅食增添不当引起。可以用保和丸或导赤、至保锭治疗。

  ④脾虚泻。因久病久泻引起。可以用启脾丸、参苓白术散治疗。

  问:小儿腹泻如何预防和护理?

  王应麟: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时要定时定量。增添辅食要及时、合理。

  ②控制饮食。为使发生病变的脾胃暂时减轻负担,轻症患儿,腹泻时,宜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即须禁食8-12小时,以后随病情逐渐好转,可逐渐恢复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事物。初愈后仍应注意调摄饮食,力戒油腻生冷之品。

  ③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须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滑石粉,以防发生红臀。注意保护肛门,并观察肛周皮肤黏膜的变化。(李长泽)

上一篇:儿童脸上长小米粒疙瘩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子女与老人相处“六大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