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老顽童”
更新时间:2024-04-28 05:47:41

(1)健康快乐“老顽童”

  老顽童这个称谓沾了一个"老",其实并非老人才有资格做老顽童,一个人只要在别人认为必须成熟的年龄时,还保持着一种对世事的乐观,他就称得上是一个老顽童。

  一个人要做个老顽童并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前些日子看到一个故事:在二战期间,一名士兵被敌方俘虏了,敌方的军医将俘虏的双眼蒙住,将俘虏绑在一张床上,在俘虏的手腕静脉处扎入一支注射针头,并导上一根导管,在床侧放一个盆子,然后告诉俘虏说:"我将放你的血,直到流尽最后一滴为止。"两天后,那个军医再观察俘虏时,发现他已经死了。其实,军医并没有放俘虏的血,那根导管的另一端是封闭的,液体滴在盆子里的滴答声,是由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容器装上水后让其滴落在盆中发出的。这位俘虏表面上是死于敌方军医之手,实际上是死于对生活的失望,死于对战胜人生黑夜缺乏信心。

  做老顽童不是幼稚。幼稚是面对生活的无知,是遭遇复杂与艰险时的茫然。而做老顽童则是认识事物本质之后对自我能力的确信,对生活挫折的征服,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一个幼稚者可能把自己的前程葬送在轻率里,一个乐观者却只会把爱情、事业的失败沤成成功的肥料,让人生最终开放出艳丽的花朵。幼稚是我们要尽力避免的,而乐观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世上的人常常喜欢追问人生的至乐,其实,生命的至乐莫过于痛痛快快地说自己的话,干自己的事,做一个通体透明的老顽童。

(2)愿每个孩子能快乐说晚安

  摘要: 愿每个孩子能快乐说晚安, 曾读过台湾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快乐说晚安》的故事。记得开头这样写道:又到了妈妈要小建穿厚夹克、戴手套去幼儿园的日子。小建从来都不喜欢冬天,因为寒冷的山风把他房间的窗户吹得“咔吧咔吧”地响,而且好像..

  曾读过台湾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快乐说晚安》的故事。记得开头这样写道:又到了妈妈要小建穿厚夹克、戴手套去幼儿园的日子。小建从来都不喜欢冬天,因为寒冷的山风把他房间的窗户吹得“咔吧咔吧”地响,而且好像才放学,都还没玩到什么,天就黑了,一下子就得去睡觉了。小建最讨厌太阳下山之后,家里什么都变得好大、好暗,还有许多不知道从哪里跑出来的怪影子会粘到窗户上来,到处都是听起来很可怕的怪声音。一想到吃完饭后,就得自己一个人去洗澡、睡觉,小建的心脏便会一直乱跳,那种随时随地害怕的感觉,让小建 整个晚上都浑身不舒服。即使尿很急,能和爸爸在客厅,他就不想自己一个人到浴室上厕所;明明知道睡觉时间到了,若可以和妈妈一起看书,他就拖着不回自己的房间。他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大人在一起,他就不太害怕了……爸爸妈妈叫他去睡觉时,小建就会想,人为什么不能一闭上眼睛就睡着呢?每天还没睡着前,他都会听到电影里吸血鬼刮玻璃的“吱吱”声;也担心床底下躲着一个人,等爸妈睡着后,把他偷偷绑走,然后来跟爸爸妈妈要钱,再把他杀掉,像电视新闻上常常说的那样。后来,小建的祖父去世了,小建就更不敢一个人睡觉了,他担心祖父的鬼魂来找他……

  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总会有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如出生5~9个月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两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两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三四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五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六七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八九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总的说来,儿童恐惧的对象是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的。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与孩子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恐惧。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孩子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有些孩子恐惧心理的形成还与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例如,孩子玩兴正浓,不肯睡觉。家长为了让孩子赶快入睡,吓唬孩子:“赶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来抓不睡觉的孩子了。”

  有时,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孩子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但当他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怎样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所以,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家长不用过于担心。许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恐惧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但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度强烈,以致影响到他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了。如很多3~5岁的孩子都怕黑,但如果怕黑怕到夜里不敢睡觉,就属于不正常了。因此确定孩子的恐惧是不是在正常范围内很重要。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孩子的恐惧恰当地做出反应

  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责、批评、生气来对待孩子的胆小,只能让孩子的焦虑情绪恶化。如孩子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听到雷声感到害怕时也不能说:“雷声有啥害怕?别像个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家长也跟着害怕,这时家长的心态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这些,长大了才不怕的。

  多跟孩子沟通,讲明事情真相,扩大其知识面

  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惧怕某事物,常常是因为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惧雷电,教师、家长可向孩子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除了用语言给孩子讲道理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如对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让孩子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告诉他白天、晚上树叶发出的响声是一样的,孩子亲自看到、听到,也就不会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为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塑造良好行为

  要经常、及时地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接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独自睡觉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害怕时也可用转移注意法,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惧怕的事物时,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忘掉恐惧。孩子已经对某一事物比较害怕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当孩子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

  采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绝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还可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如当身边有孩子表现出勇敢、坚强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当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图书,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

  当环境有重大变化时,要让孩子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

  在受到重大压力和面临巨大变化时,如父母离婚,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会达到顶点,此时,一定要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父母应该提前让孩子了解变化,并让孩子认识到,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依然是安全的,不用害怕。

  在前面提到的故事中,小建最终成功扫“黑”。故事里的爸爸妈妈通过不断语言说服、让小建实际观察等多种方法,使小建明白了:

  ①我在自己的房间里最安全,爸妈就睡在隔壁,只要我一喊,他们就会听见;

  ②每个人都需要睡觉,这样隔天才能有力气玩;

  ③晚上是因为照不到太阳,屋里的东西和白天都一样;

  ④ “嘎嘎”是竹子被风吹的声音,“唧唧”是虫在叫;

  ⑤窗帘上动来动去的是鸡蛋花的影子;

  ⑥地上黑黑的是我忘了收的机器战警;

  ⑦祖父最疼我,他虽然过世了,但他还是一样爱我。

  小建在父母的帮助下终于能“快乐说晚安”了,祝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说晚安”。(浙江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边玉芳)

  关键字:儿童心理 恐惧心理 陌生人 怕黑

(3)生命的意义,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与寄托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生命。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当你觉得甚或很无趣、很乏味、没有快乐的时候,里问自己一句话:你愿意死吗?这时候我们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牵挂与不舍,我们的这些不舍,就构成了生命的意义,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与寄托。这句话虽然刺耳,但是也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生活目标。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当你觉得甚或很无趣、很乏味、没有快乐的时候,里问自己一句话:你愿意死吗?这时候我们就会有很多很多的牵挂与不舍,我们的这些不舍,就构成了生命的意义,是一切快乐的源泉与寄托。这句话虽然刺耳,但是也发人深思。

  现代社会的人,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我见过很多的人,不管是博士教授,还是富豪巨子,社会名流,都不一定快乐。为什么拥有这么多还不快乐,而我见过的人里面,最快乐的,可能是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小商店的店员,工资不高,生活确实很快乐一天到晚很是开心。可见收入与地位与快乐的程度成反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一辈子也未必搞得清楚,有的人干脆觉得根本没有必要搞清,我们经常为了别人的期望在生活,有的人干脆为了虚荣心在生活。有的人为了吃饭在生活,有的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也许到了生命的最好时刻,才知道自己这一生也许都错了。

  不管我们为了什么在生活,我们总要为了一点东西去努力。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社会,只要你喜欢,为什么不可以。有人为了自己的所谓理想放弃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有人为了一段单向的感情放弃一年自己的事业,有人为了家人愿意付出一切,有人为了社会愿意奉献自己的财富与生命。不管这些人为了什么,其实他们的生活同样有意义,为了社会的人也把这种奉献但成一种快乐,己很快乐,也是符合我们社会提倡的道德,更加受到自己的认同与提倡。

  我觉得有一种理想,有一种希望,有一个目标去实现的人是快乐的,人最怕没有目标与方向。我觉得十年前的我确实快乐很多,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单瘦与不修边幅的青年人,两手空空来到深圳,由于之前办了一个公司,经营亏损严重,甚至背负着数十万的在债务压力,竟然在脸上看不到一丝的忧郁,满脸的自信与好奇。生活得充实,工作得投入,学习有成效,玩得尽兴。结果钱也赚了,日子也开心,感觉也良好,朋友也热闹,自己也风光。觉得自己有一双手,没有什么自己干不了的。而现在觉得有一双手,不知道要干什么?对那样的心态与生活,真的是深为怀念。

(4)做个快乐老人的快乐之道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快乐是养生的唯一秘诀。”他说自己有3个医生:第一是安静,第二是快乐,第三是节食。快乐与健康是天然相连的。快乐必然促进健康,因为它能给人以心理上的愉悦和舒适,是“心理上的享受”。

  快乐在于有所作为

  人在各年龄阶段的快乐是不一样的。老年人快乐是指健康,经济有安全感,被社会接受,不感到寂寞,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信仰,感到满足。

  有研究指出,人们在玩笑和娱乐中也有快乐感,朋友的聚会或家人的团聚可以得到快乐以调剂生活。其实真正的快乐是在人从事有建设性、有意义的活动中取得成绩增强了信心,获得了自我满足时产生的。

  人的情绪和社会相联。一个人参加了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或为社会、为他人作出了某些贡献,他就会获得满足、荣誉感,感到生活充实,就会有积极、振奋的精神。如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个人的需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一般来说,青年人重理想,中年人重事业,老年人重社会的尊重,即社会和家人对他的一生成就的承认。因此,老人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参与社会或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活动。

  快乐靠自己

  老人要快乐,就要调整自己的认识与态度。快乐的老人善于适应困境,能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北京通县一位快乐长寿的老人,他曾遭火灾,财产被烧光,他幽默地说:“财产能去,也能来。”广西有一位心胸开朗的老人,曾因全部财产被盗,一夜之间变成无家可归的人。她说:“有人就有财。”并唱山歌来安慰自己。这些乐观的人共同特点,就是想得开,对生活充满信心。

  老年人要使自己快乐,必须心胸开阔,以现实的眼光看待一切。不封闭自己,正确评价自己,能自知、自信、知足。顺应自然,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不去强求。

  1 2 [下一页]

上一篇: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怎么回事

下一篇:宫颈活检后多久可以塞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