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焦虑越容易生病
更新时间:2024-04-28 11:34:06

1)越焦虑越容易生病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机构提醒

  改掉坏习惯,远离流感

  不管你是否接种了流感疫苗,采取预防措施同样十分重要。美国《健康》杂志近日援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机构的提醒说,生活中隐藏着很多“流感源”,需随时留心。

  吸烟。吸烟会早早破坏肺组织,影响肺对病菌的分解;同时烟雾会削弱鼻毛阻挡病菌的能力。因此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会比普通流感侵入更深的肺部,烟民感染流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酗酒。英国《BMC免疫学》杂志最新的研究表明,一场大醉后,身体的免疫力至少在24小时内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此外,酒精促使身体脱水,影响鼻子和喉咙排出细菌的能力。

  焦虑。越害怕越容易得病。研究证实,焦虑可通过一系列症状表现出来,如胃酸反流、失眠、皮疹,这些都会降低身体防御病毒的能力。

  握手后不清洁。同被感染者亲密接触,会增加感染病毒的机会。美国疾控中心建议,同患者保持1.8米就可减弱病毒传播能力。除减少各种礼节性的接触外,事后也要洗手再触摸眼睛、嘴巴等部位。

  想单靠洗手液消灭细菌。第一,洗手液要包含60%-95%的酒精、乙醇或异丙醇才能发挥最佳抗菌效果。第二,尚无研究证实洗手液能杀死病毒,所以香皂依然是最好的洗手防流感用品。

  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病毒特效药物反而增加患病机会。研究显示,如果经常使用抗病毒特效药,病毒抗药性可高达60%,药效等同于零。

  自认为身体好,忽视预防。流感的高危人群一般是65岁以上的老人,2岁以下的孩子,孕妇或患有疾病身体抵抗力欠佳者。但任何人都不能掉以轻心,病毒也再不断变异。比如甲流似乎专门感染年轻的成人和健康的孩子,65岁以上的发病率反而少。

  以为戴口罩,就能防住流感。口罩预防流感的能力不大,同时口罩还会成为病毒的聚集地。摘口罩时不要摩擦到耳朵、嘴巴和眼睛,也不要碰触面罩正前方的部位。▲

2)强迫症越想摆脱越焦虑

  ★我是一名大学生,每晚失眠令我十分苦闷。我跟周围同学的关系都不好,常常感到很孤独;晚上睡不着,白天精神恍惚,学习效率极低。我觉得生活太累了,一点希望都没有。我怎么办啊?

  ——紧张、失眠、精神恍惚等脑神经衰弱 症状,很可能是由于人际关系问题不好而带来的。问题到底是出在你身上还是出在别人身上呢?是你不愿意跟人打交道还是别人对你有所误解呢?相信只要你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找到方法去缓解这些症状。人际交往需要技巧和真诚,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是很必要的;另外,多积极参加团体文娱活动和小组作业也是一个不错的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我的女朋友是开店的,她最近有个坏习惯,老是注意地上或者别人手上的东西,老是怀疑别人拿了她店里的东西,走到哪里都怀疑自己丢了东西,但是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没什么东西可以丢,可就是控制不了要担心。这到底是不是病啊?

  ——根据描述,这可能是强迫怀疑症状。有此症状的人会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明知毫无必要,但又不能摆脱,越想摆脱症状越严重,并常伴有焦虑不安情绪。比如类似的症状表现还有:总是怀疑煤气没关紧,怀疑门没有锁上,虽然反复多次检查,但还是不放心等等。如果这已经妨碍到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建议她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寻求帮助,相信通过心理治疗手段可以使她的症状得到很好的缓解。

  ★从小我就爱胡思乱想,在脑子里“自编自导”故事,想得很逼真,连生活细节都有。现在工作了,每当失意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享受自己脑子里自编的故事:幻想自己是世界首富、政府高官,有美若天仙的红颜知己……我是不是太自卑了?

  ——爱幻想应该是孩童特有的思维方式吧,小孩子都会有很多奇怪荒诞的想法,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到工作的年龄,还经常“胡思乱想”,应该就不符合正常的心理发展水平了。这并不是自卑与否的问题,而是思想幼稚、不成熟的表现。只想不做,把空想当作一种安抚情绪的途径,会妨碍正常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行动能力的发展,考虑想法的可行性并能把想法付诸行动才是成人该有的思维表现。

3)知识越多越焦虑? 警惕“信息焦虑综合症”

  一些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高学历者,常常在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他们发病间隔不一,起病时间也不一定。有关专家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定名为“信息焦虑综合症。” 所谓“信息焦虑综合症”,又叫“知识焦虑综合症”。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他发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 过量地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等都是该症的高发人群。 其实,“信息焦虑综合症”本身并不可怕,也不用担心它会转变为精神疾病,只要你能意识到它起病的原因,并正确对待治疗,还是可以有效缓解的。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助你: 1.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营养神经的药物; 2.每天保证睡眠9小时; 3.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 4.每天的工作列出计划,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5.每天睡前坚持锻炼15分钟; 6.每天饮水量要超过3000毫升; 7.生活有规律,减少娱乐,严禁饮酒。

上一篇:专家提示女性卵巢早衰应重视日常保健

下一篇:这4个表现提示肝脏功能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