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
更新时间:2024-04-28 07:24:53

①中医常识 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指什么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里面经常会讲到精、气、血、津液,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对我们身体到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和西医同样是来给别人治病看病的,但是对于我们身体的研究以及治疗疾病等方面还是有这自己独特的看法的。

  中医对于我们的身体方面更加重视精、气、血和津液等,那么大家对于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各指什么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做下这方面的介绍。

  精、气、血、津液学说到底是什么

  对于精、气、血、津液学说当中的精、气概念,它和我国古代哲学中所说的精、精气、气范畴之间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的精、精气、气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概念。

  但是,中医学是属于自然哲学的,是我们国家传统的自然科学。

  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精、气、血、津液学说中认为精、气、血、津液等虽然看似只是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质,但是这些都属于是生命科学的一些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气、血、津液的运动变化规律

  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气、血、津液,而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也正好就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和代谢,有赖于驻腑经络受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功,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以及精、血、津液的滋养和濡润。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和病理有着密切关系。

  气与精、血、津液分阴阳,则气为阳。阳气动,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宣运行不息,而宜郁滞;精、血、津液为阴,阴主静,具有滋养、濡润作用,宜宁谧、秘藏而不宜妄泄。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

  生命物质虽有精、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于气。故曰:人有精、气、津、液,立、脉,余意以为气耳,《灵枢决气》:气聚而成形,散而无形。气与精、血液、津液相对而言,则气无形。而精、血、津液有质。气与精、血、津液的相互化生与转化,体现了在生命活动中,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相互转化的气化过程为: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涵蕴精与津液。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既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妇人良方调经门》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古今元气不同论》)。

  气和血是健康之本,更是构成我们人体与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最为基本的物质,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庄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凋,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所谓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从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景岳全书诸气》引王应震语)。

  精、气、血、津液学说,以气血为要。而气血之中,尤以气为最。

  看过了上面的文章介绍后,相信大家现在对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都各指什么大体上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与了解了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中医常识,也好对自己保持身体的健康有更多帮助。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使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当饮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汤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若血液亏耗,尤其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在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于是五脏六腑之精充盈,流注于肾而藏之。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这是其的固摄作用之体现。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它们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为血帅体现在。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生成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的功能活动旺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生血力弱,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症时,常配合补气药以提高疗效,就是取气能生血之义。如方剂学中为当归补血汤,虽为补血方剂,但重用补气药黄芪,就是一个例证。

  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血不能自行。血液的循行有赖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治疗瘀血病症时,不但要用活血化瘀药,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气能摄血,摄血是指气对血液有固摄、约束的作用,使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于脉外。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可导致各种出血病症,这叫气不摄血。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属阳,津液属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温煦气化来推动。

  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气。脾胃之气旺盛,则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津液生成不足;

  气能行津,气能化津,由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使津液输布予全身,并使代谢后的多余津液,通过气化作用,变为汗、尿排出体外。所以气虚、气滞可导致津液停滞,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津液停滞也可导致气机不利;

  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有赖气的固摄。固摄功能减弱会发生多汗、多尿、遗尿,甚至尿失禁等病症。气在体内不仅依附于血,亦依附于津液,即津液能载气。故在大汗、多尿、大吐、大泻等大量津液流失的情况下皆可导致津伤气耗、气随液脱的重危病症;

  津液能化气,气的化生,亦以津液为其物质基础:伤津液者则化生无源,可出现气短、乏力等气虚的病症。

  津液和血的关系

  津液和血都是液体,同是水谷精微所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注入于脉中即为血。津液有调节血液粘稠度的作用。血液中的清稀部分渗于脉外,即为津液。在病理上津液和血的病变互相影响。大吐、大泻、大汗等严重伤津脱液时,会影响到血的化生和循环,会使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容量不足,以致津血俱伤的病症,大量的出血,也会出现伤津液的病变。临床上主张对失血的病症不宜发汗,对津液大伤的病症,不宜用温燥耗血的药物,故有夺血者无汗、亡血家不可发汗的说法。

  精和血的关系

  精和血同属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关系密切,精血可以互相转化。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血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作用为物质基础的。关注将象和艾灸,肾虚则精少,骨髓空虚,而血的化生则减少。临床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常通过补肾填精的办法来治疗、非常重视血肉有情之品的运用,如常用的药物紫河车、鹿茸等。

  精、气、血、津液同源于水谷精微,其生成、分布、功能以及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虽各有不同,但实际上是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既有区别,又协调一致,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转化,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结语:看到这里,你现在是不是应该知道中医所说的精气血津液到底指的是什么了啊,这些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不是也清楚了呢,之间存在什么样子的联系,上文小编也给大家介绍的了,希望这些对大家有帮助哦。 

②中医忌口有什么

  经常听人说,服了中药病情不见好转或者病情恶化是因为病人不忌口造成的,到底什么是中医忌口呢?中医忌口都有哪些? 经常听人说,服了中药病情不见好转或者病情恶化是因为病人不忌口造成的,到底什么是中医忌口呢?中医忌口都有哪些?

  因病忌口

  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就提出有关饮食的禁忌问题,如肝病禁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继而又有其它古医籍分别记载着消渴(糖尿病)忌糖、水肿病忌盐,这与现代医学“肾炎”病人,浮肿病人忌盐,“肝炎”肝功不全病人,忌酒、忌食脂肪食物;心血管病人忌高脂肪;尿毒症患者忌高蛋白;胃肠疾病者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等,是科学的,已被从前实践认识了的事实。

  因药忌口

  中药与食物虽同出一源,但它所含成分不同,其性味与药理作用也就各异,若配合不当,则会降低疗效或失去疗效,甚至会增加中药的毒性反应。

  凡热证、实证、阴虚心火旺之症,如口苦咽干,烦热不安,大便秘结,血压升高,神衰不宁,心动过速,甲状腺亢进者,一般分别应用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法,药取银花、连翘、山推、生地、丹皮、麦冬、知母、玄参、沙参、丹麦、杞子、菊花、龟板、鳖甲。

  忌食:生姜、大蒜、韭菜、大葱、羊肉、狗肉、胡椒、多糖、高脂、香燥辛热之食品。

  凡气血亏损、寒湿凝滞、阴损及阳、险阳两亏者,如脾胃虚寒、手足冰凉、大便溏薄、血压偏低、心动过缓之证,法拟温中和胃、滋补气血、药用人参、当归、黄芪、黄精、熟地、胡森、苁蓉、干姜等。

  食忌:西瓜、冬瓜、萝卜、绿豆、生梨、甘蔗、蜂蜜、鳖鱼等生冷寒凉、滋腻、粘滑之食品。

  凡热缠身、畏寒发热、头痛心烦、便秘尿黄、口舌溃烂,疖疮肿瘤者,治拟清热解毒,扶正托毒。药用:银花、菊花,一枝黄花、黄芩、黄连、黄柏、黄芪、黄栀子。

  忌食:毛笋、毛茹、豆芽、丝瓜、韭菜、茄子、虾、蟹、螺、蚌之象形发生。

  因时忌口

  依据中医“天人合一”,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的理论,用药忌口,不仅要辨证,同时还要因时,如春季多湿,忌寒湿之品;夏季多署,忌辛热煎炒之食;秋季多燥,忌食损津香燥之品;冬季多寒,忌食生冷寒凉之物。

  因体型有别之忌口

  壮热之体忌肥肉多糖、咸食之品,阴虚火旺之体忌辛热香燥之食,阳霾之人忌寒湿之物,湿重之人忌腻油之食等等。总之,忌口必须根据辨证和临床实践,勿一概而论。

③痛经 试试中医“点穴功”

  经络是什么,穴位在什么地方?什么任督二脉博五脏六腑我们更多地从流行歌曲、武侠电视里听到。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我们当中许多人真的沉不下心细细地去了解。那么,抛开一切复杂的概念,拿来主义,跟着我们的图片依葫芦化瓢,学学穴位按摩,缓解痛经的苦恼。但是记住一点,穴位按摩不是指哪打哪的武侠点穴神功,人家针灸科医师说了,按摩的手法不重要,按摩多久也不重要,关键是,你得坚持!

  痛经、乳房胀痛等是许多女人的顽疾,以中医的观点,经络内连脏腑,外连肢节,日常生活中常做一些经络穴位按摩,具有流通气血,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

  没有中医背景的人很难自己找出穴位的准确位置,医院针灸科教授刘健华传授给女性朋友们三个可以轻易被找到的,平时经常揉按就可以达到保健的目的穴位。你可以在家试试,坚持下来,不仅能缓解痛经,还有预防其他疾病的作用。

  气海:增强免疫力

  位置:气海在关元穴(参考下文关元穴位置)与肚脐中间的位置。

  作用:前人有气海一穴暖全身之誉称,是说气海穴有强壮全身的作用,有临床验证,气海穴确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及防卫功能的作用。对先天体质虚弱、后天劳损太过者有很大的保健作用。气海穴可广泛用于男科病及妇科病,如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虚脱等。

  关元:缓解经期痛苦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也就是在肚脐眼正下方,你将除大拇指外的4指并起来,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就是你的关元穴所在位置)。

  作用:关元穴为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具有补肾壮阳、理气和血等作用。日常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而当你有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外阴瘙痒等妇科病症时,针对性地按摩此穴位,也能缓解妇科症状。

  足三里:调肠胃、抗衰老

  位置:当我们把腿屈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一个巴掌的距离)处就是足三里穴位。

  作用:敲打足三里,可以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泻泄、便秘等胃肠道消化不良的病症。经常按摩足三里,还能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按摩方法:揉、按就可以了

  按摩这些穴位是否需要特殊的方法,以及一定的力度和时间呢?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教授刘健华说,其实,按摩穴位不需要特别的手法和力度,尤其是上面三个基本保健穴位,只要以平常自己习惯的力度揉、按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起到保健的作用。

④卫生部:中医养生理论没错

  神医张悟本遭质疑后,有公众对中医养生理论产生了怀疑,昨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首次公开表示,不应将张悟本与中医养生联系起来,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也正研究建立起有关健康信息的预警机制。

  张悟本曾表示,每天一斤绿豆煮水喝能治近视、糖尿病、高血压还能治肿瘤等,其身份经媒体披露后遭到质疑,卫生部否认其养生专家的身份,而多位专家也对其理论进行了批驳。

  6月4日,在健康中国光明行动系列公益活动发布会上,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首次对张悟本事件作出回应。毛群安说:把他(张悟本)和中医和养生联系起来是个错误,中医养生理论没有错误,但是现在有人借着行骗,而且有人模糊了这个界限。毛群安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研究建立起对社会上有关健康信息的预警机制。

上一篇:什么是直肠指诊?

下一篇:如何去除面部老年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