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中医?
更新时间:2024-04-27 14:01:10

一)如何正确认识中医?

  说到中医,人们很容易会立刻联想到白发苍苍的老者,一缕长髯,手执银针或草药。诚然,这是古代中医主要的行医方式。但这就是中医的全部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医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体现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哲学也是自然科学,她是不断吸收社会发展中的先进科学技术的结晶,中医也是需要继续发展的,不是停留在某一个时点。

  西方医学的发展也有类似的进程。只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显微镜和X线等在医学的应用,使西方医学走向微观,并使疾病的认识有了依据。但是,这些医疗检查技术的应用并不是西医的特权,她也可以为中医所用。

  手术的发展也是这样,中医很早就开始了手术。由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原因,解剖学发展受到了影响,使中医手术开展相对滞后。但毫无疑问地说,手术只是一种手段,她也不姓西。

  那中医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医的实质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具体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任何以中医理念为指导的治疗都可以认为是中医。中西医只是诊疗的理念不同,所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等都可以为中西医所用。

  中西医就象在一座山峰两侧同时攀登的登山队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山顶前进。她们一定会胜利会师。因此,中西医逐渐并一定会趋向一致,毕竟,人们看病最关心的是结果,而不是中医还是西医。

二)正确认识包皮过长

  首先需确认是否真的是包皮过长, 笔者曾接触过很多自认为包皮过长的男性,坚决要求做手术, 但术前检查,根本不是过长。

  包皮过长是指疲软状态下, 包皮可以上翻,但龟头完全不能外露. 只要还能看的见龟头, 就不是包皮过长.排尿时尿液能直接排出而不需要经过包皮腔, 即可以看到尿道口也不应该认为是包皮过长。

  除非包皮很长,严重影响个人卫生和性生活, 一般不主张行包皮环切. 包皮内板(即内侧面潮湿的一面) 是有很多腺体, 具有分泌作用, 在将来的性生活中是起润滑作用的. 如果切除过多, 分泌作用减少, 性生活时女方会不舒服,降低性生活质量。

  有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对性工作者进行过调查, 70%以上的女性性工作者认为未做包皮环切的阴茎会更舒服一点。

  还有一种肥胖患者, 阴茎被耻骨部位的皮下脂肪层赘积遮盖, 也会被误认为是包皮过长,一旦切除, 性生活时包皮反而过短, 会造成男性性交痛. 其实这叫隐匿性阴茎. 去掉下坠的脂肪可以使阴茎正常外露的。

  包茎是指包皮口缩窄, 包皮不能上翻, 无论在疲软还是勃起龟头都不能外露, 是必须手术的。

  所以,一般的包皮略长轻易不要手术。

三)正确认识腹泻

  腹泻是临床上最常遇到的症状之一,尤其是每到暑热季节或在进食不洁和冰冷食物后更容易发生。所以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腹泻即肠炎或食物中毒。每每遇到腹泻患者必用抗生素,也确实治愈了不少腹泻患者,殊不知对一些非感染性的腹泻患者却起了“火上浇油”的危害。在此,有必要呼吁大家对腹泻进行重新认识。

  腹泻是指粪便水分及大便次数增加,即大便次数超过每日3次,粪便量大于每日200克,并且水分超过粪便总量的85%,经常可伴有大便紧迫感及腹部、肛周不适。

  腹泻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

  1、渗透性腹泻:进食大量不能吸收的溶质,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而引起腹泻。其特点是:

  (1)大便量低于每日1升;

  (2)停止或显著减轻;

  (3)大便酸度增高,PH在5左右(正常接近于7)。多见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小肠黏膜病变引起的吸收不良,短肠综合征,肠内细菌过度孳生,服用高渗性导泻剂如硫酸镁、甘露醇、乳果糖等;

  2、分泌性腹泻:由于胃肠道水与电解质分泌过多或吸收受抑制所引起的腹泻。特点是:

  (1)大便量超过每日1升;

  (2)大便为水样,无脓血;

  (3)大便PH或偏碱性或为中性;

  (4)其禁食48小时后腹泻仍持续存在。引起分泌性腹泻的促分泌物包括细菌性肠毒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霍乱),内源性促分泌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血管活性肠肽瘤和胃泌素瘤),内源性或外源性导泻物质如胆酸、脂肪酸和某些泻药;

  3、渗出性腹泻:肠黏膜的完整性因为炎症、溃疡等并不而受到破坏,造成大量渗出所引起的腹泻,在临床上以脓血便为特征,常可伴有腹部或周身的炎症或感染症状。渗出性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而感染是渗出性腹泻的最常见的病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渗出性腹泻的原因包括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放射性肠炎等;

  4、胃肠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由于胃肠运动过速,导致胃肠道内水、电解质与肠上皮细胞接触时间缩短,直接影响水分的吸收引起腹泻。主要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恶性类癌综合征、甲亢、胃大部切除和糖尿病等。

四)如何正确认识肺纤维化?

  不少人提到肺纤维化就“谈虎色变”,认为这是不治之症,甚至比癌症还可怕,以致到处乱求医,不但耽误了病情,还造成不必要的财力浪费,各种不规范的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更加重了患者的身心痛苦。目前肺纤维化的发病率似乎有增加的趋势,医学界对肺纤维化的认识也有新的进展,如果能够科学地认识疾病,你会发现肺纤维化也许并不可怕。

  其实,肺纤维化这个医学名词并不是指单纯的一个病,而是多种疾病的统称,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多种肺部疾病,随着病情进展,会发展到肺纤维化。例如结节病,大多数病例就诊时并没有肺纤维化,但有的会逐步发展,出现肺纤维化。肺纤维化这个诊断,在临床上常常是放射科医生根据胸片或者肺部CT做出的,也就是检查报告。放射科医生只是根据影像表现做出报告,即使轻微的、不一定有临床意义的“肺纤维化”,他们也会在报告中进行说明。呼吸科医生拿到这份报告后,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查体、其他化验检查等,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临床诊断。呼吸科医生只做出 “肺纤维化”这个诊断是不够的,还要对可能的类型、可能的病因,做出进一步的判断。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标。当然,临床上很多肺纤维化病例,即使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检查,也难以明确疾病类型和可能病因。这一是反映了临床医学本身的局限性,二是说明肺纤维化这个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数,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还有一个与肺纤维化关系非常密切的医学名词叫做“肺间质病”或“间质性肺病”。肺间质病是呼吸科医生常用的专业术语,所涵盖的范围更广,其中包括肺纤维化。简单地讲来,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几个大类,哮喘、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等气道疾病为一大类,呼吸道感染例如肺炎、肺结核等为一大类,各种肺部肿瘤为一大类,胸膜疾病例如胸膜炎为一大类;除此之外,另一大类就是肺间质病了。各种环境职业因素导致的职业性肺病、风湿免疫病的肺部表现、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还有少见的肺泡蛋白沉积症,都属于肺间质病的范畴。 有时候在放射科的报告中,会看到“肺间质改变”这样的说法。这种肺间质改变,有的可能是肺间质病,有的并不是肺间质病,例如,肺部炎症吸收好转后,有的会遗留轻微的肺间质改变。

  导致肺纤维化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环境、职业、物理和化学因素等,例如石棉、矿物粉尘、化疗药物、放射损伤、有害气体吸入等。接触鸽粪、动物皮毛、发霉枯草等引起的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亦可导致肺纤维化。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硬皮病等,可伴发肺纤维化,有的肺纤维化甚至发生在前。而所谓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因尚不明确,也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肺纤维化类型。

  肺纤维化的共同特点是缓慢起病、以干咳为主,痰少,活动后气促突出。气促是最常见的首诊症状,按平常速度走路或者步行上楼即感到胸闷,有“气不够用”的感觉,并渐进性加重;疾病后期常出现呼吸衰竭。多数病人的肺部有特殊的簟

  诊断肺纤维化需要进行胸片检查、胸部高分辨CT检查和肺功能测定。有的还需要通过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个别疑难病例甚至需要通过胸腔镜或小开胸进行肺活检以明确诊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肺纤维化的种类繁多,不少是其他肺部疾病的伴随表现,其本身并不需要更多的检查和治疗。临床上我们碰到不少“肺纤维化”患者,其实并不一定是上面所提到的真正的肺纤维化。由于肺纤维化的诊断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必要的检查手段,因此我们建议,如果疑诊肺纤维化或肺间质病,患者应该到有诊治经验的呼吸科就诊。

五)正确认识便秘

  小儿便秘近年愈来愈多,年龄也愈来愈小,而且因便秘导致脱肛,肛裂的现象也增多。祖国医学认为,便秘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有关,而便秘与某些脏腑有关,临床上常与肺,脾,肾的关系甚为密切。一般治疗多采取通腑的方法,但在儿科疾病中,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阴不足。因此,在临床上要考虑这个体质特点,不要一味地通便为快,立杆见影,这实际是下工的治法。应根据病因的不同,治法有清热通便,养血通便,益气通便,润肠通便等不同。如一见便秘就施以大黄,芒硝之类药物,往往伤了正气还加重了便秘。因此,小儿便秘不可性急,当以调理肠道功能为主。在临床上,发生便秘前多有腹泻史,伤食史。高热史等,根据既往疾病,有热当清,有滞当行,有津伤当生津润肠,便秘就可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现在儿童食物结构多以肉类,奶类为多,热卡高,易产热灼津,因此,治疗上以消食导滞和清热生津,润肠通便治法多可取。护理要注意饮食结构的改善,多食蔬菜,水果等纤维性食物,随时注意大便的畅通,经常按摸腹部,一当出现大便不畅,马上采取措施,不要动不动就施以开塞露,最后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反而加重了便秘。

上一篇:乌鸡白凤丸和益母草颗粒的区别

下一篇:玉米莲藕排骨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