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流产防治之中医篇
更新时间:2024-04-27 20:04:06

(一)习惯性流产防治之中医篇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达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每次流产往往发生于同一妊娠月,具有“应期而堕”,屡孕屡堕的特征,中医称之为“滑胎”。

  小编推荐:80后夫妻“被丁克” 1/3不孕因

  中医学认为肾主生殖,胞脉系于肾;母体肾气是胎儿发育的动力,而胎儿的成长,又要靠气血的充养,气血是由脾胃所化生,因此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是导致习惯性流产的主要病机,肾气不足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父母的精气,若不足则阴阳虽能结合成形,但是胎元不固,或有畸形,终致流产,甚或频坠;二是母体虚弱,肾气不足。脾胃虚弱主要导致气血的不足,气虚不能载胎,血虚不能养胎,故而流产。

  流产的主要症状为出血和腹痛,阴道出血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在已确定诊断为妊娠者当中 ,流产的发生率为10%-18%,而其中92%-95%的患者有阴道出血。大部分流产被认为是月经过期而未加注意。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伴见腹坠腰酸。

  那么怎样预防和治疗习惯性流产呢?

  1.查出引起习惯性流产的原因,针对病因处理。

  2.定期检测,如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PL(胎盘泌乳素),孕二醇等。若指标值降低,则提示可能发生流产,可提前治疗。

  3.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尽量避免一切能引起子宫收缩的刺激因素。

  4.中药保胎:

  主要有2个方面,一个是先兆流产的保胎治疗,一个是针对有流产病史的妇女,从怀孕受孕起,即予中药治疗,确保不发生流产征兆。近来医生对先兆流产患者持保胎疗法的态度,日趋淡漠,但中国近来报道,以中药补肾为主治疗先兆流产的例案,有效率91%~99%,尚未发现保胎成功的婴儿发育异常或畸形,故对先兆流产特别是盼子心切的患者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也为适宜。

  小编推荐:看看你月经“出轨”的原因

  中药保胎主要是在补肾和调养气血的基础上,可以结合逐月养胎理论,根据不同妊娠月份,分别加用该月养 胎中药和选取针灸穴位。保胎有三法:即补肾育胎,用菟丝子、续断、杜仲、桑寄生等;补血养胎用白芍、熟地、桑椹子、当归等;补气载胎,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根据此三法可组成基本方。肾虚者可用寿胎丸加减,(菟丝子、续断、桑寄生、阿胶);气血虚弱者可以胎元饮加减(人参、当归、杜仲、白芍、熟地、白术、陈皮、炙甘草)。

  此外,也可配合黄芩清热安胎,木香、砂仁、苏梗顺气安胎。

  5.西药配合应用,如黄体酮、维生素E等。

  6.中药服用时间应超过以往流产的孕期。

(二)中医方法对付新生儿腹泻

  治疗小儿腹泻应该有的放矢,对应不同病症下药,而中医讲究的就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体质不足、调护失衡、脾胃气虚的腹泻患儿不妨试试以下药方。

  中医方法对付新生儿腹泻

  小儿腹泻,中医根据临床症状分为伤食泄、风寒泄、湿热泄、脾虚泻等证型。

  1、伤食泄

  宝宝表现:大便稀,夹有未消化的奶瓣、食物残渣,味酸臭,或如臭鸡蛋味,肚腹胀气。

  治法:消食化滞,运脾止泻。

  方药:消乳丸合大安丸加减。神曲、麦芽、陈皮、砂仁、香附、炙甘草、山楂、莱菔子、半夏、苍术、茯苓、连翘。腹胀腹痛明显加木香、厚朴;呕吐加生姜。

  2、风寒泄

  宝宝表现:大便清稀,夹有泡沫,气味不重,往往伴有肠鸣腹痛,鼻流清涕、咳嗽。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陈皮、茯苓、大腹皮、厚朴、苏梗、半夏、白芷、白术、桔梗、甘草。里寒重加干姜;挟食积加神曲、山楂。

  3、湿热泄

  宝宝表现:常见大便如水样,量多次数频繁,或如蛋花汤样,气味极臭,或有少许黏液;阵阵哭闹,精神萎靡或发热烦躁,口渴尿黄。

  治法:清热利湿,安肠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热重于湿加滑石、双花、连翘;湿重于热加薏苡仁、扁豆、茯苓、车前子;腹胀满加厚朴、木香;呕吐加竹茹。

  4、脾虚泻

  宝宝表现:大便稀溏,可见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多在吃下食物后就泄,时轻时重,面色萎黄,体重不增加或增加缓慢,精神不振,严重者有便后脱肛,手脚发凉等症状。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大枣。脾湿重,苔腻加藿香、佩兰;纳呆加神曲、麦芽;腹胀甚,加厚朴、木香;舌淡嫩加炮姜。

  小编总结:单纯性的小儿腹泻只是一种肠胃抵抗系统与细菌斗争而导致的结果,意味着幼儿拥有健康灵敏的肠胃保护机能。而经常性的小儿腹泻也会导致幼儿肠胃虚弱,所以作为父母,应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进食环境,尽量减少幼儿感染细菌的机会,这样才能为避免小儿腹泻打下坚实基础。

  (兼职编辑:Vicky)

(三)女性月经不调 如何用中医法来治疗

  女性月经不调是常见妇科病之一,多表现为月经周期或者出血量异常,又称月经失调。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多采用辨证治疗法,先了解造成月经不调的原因,然而对症用药。

  一、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多常由血热,热扰冲任,或气虚不能统摄血液,或肾虚冲任不固所致。属于血热者,又应区分实热、虚热。

  常见证型有:

  ①阳盛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

  ②阴虚血热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方用两地汤、清化饮等。

  ③肾虚不固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治宜补肾固冲,方用龟鹿补冲汤等。

  ④气虚不摄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月经后期或月经过少,常由久病失血或产后耗伤精血,或脾虚营血虚少;或先天不足、多产房劳耗伤肾精,肾虚冲任未充;或月经过食生冷或感受寒冷,血为寒凝;精神抑郁,情志不畅,气滞血郁等引起。

  常见证型有:

  ①血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人参营养汤、归芍异功散等。

  ②血寒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治宜温经散寒调经,方用温经汤、大营煎等。

  ③肾虚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治宜补肾养血,方用左归丸等。

  ④气郁型月经不调。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少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治宜行气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乌药汤等。

上一篇:中医减肥食谱专门对付肥胖

下一篇: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