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
更新时间:2024-04-27 22:05:22

(一)中医治病 疑难杂症从这入手效果出乎意料

  我们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就像是机器一样,也是会出故障的,有的是小问题,一会儿就解决了,有的却是少见的又难好的疑难杂症。对于疑难杂症,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有时候会束手无策,小编告诉大家,其实一些疑难杂症和痰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从医的人对于疑难杂症都感到头疼,而面对它们,却又会束手无策,让你非常的不好受。

  有人说,怪病多痰,而且很多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针灸名家对此也很有研究,不如一起来看看吧!

  古今医籍及历代各家对痰与疑难杂症的关系的论述颇多,有顽疾怪病,均责之于痰一切顽疾怪病,皆从痰论治的说法。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

  除以上各家外,针灸治痰理论受金元时期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影响较大。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相火论,对气、血、痰、郁诸病的成因及治疗均有独到见解。尤其对于因痰致病有精辟论述,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又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指出诸般杂证多与痰相关,痰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到,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贮于肺为喘咳,停于胃为呕吐,凝于心膈为怔忡惊悸,客于经络四肢为四肢麻木不仁。对于眩晕提出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等理论。

  认为各种顽疾怪病均与痰有密切关系,应从痰论治。经临床反复验证,创立了针灸治痰的处方化痰方。腧穴包括中脘、内关、列缺、丰隆、公孙。本方不仅可以治疗因肺脾气机不利引起的咳喘、咽喉不利、梅核气、胸闷、腹胀等多种痰证,亦常作为化痰的针灸基础方,加减化生出针灸涤痰方豁痰方消痰方,广泛用于由痰导致的多种疑难杂症,取得显著疗效。

  消痰方是在化痰方基础上,加上金针王乐亭和国医大师贺普仁的相关针法而成,用于治疗有形实邪,如淋巴结核、腮腺炎、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子宫肌瘤等。治疗淋巴结核,教授加用6寸金针,从曲池穴进针,沿皮下经手五里透臂臑穴,因手阳明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透刺三穴可行气活血;治疗乳腺增生、急性乳腺炎、子宫肌瘤等有形实邪,则配合使用贺氏火针局部点刺。火针疗法属贺氏三通法之温通法,具有很强的激发经气、行气活血功效,此方虽名为消痰,实具消痰活血之功。《丹溪心法》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消痰方属于痰瘀共治之方,当与朱丹溪痰瘀并治理论相合。

  一、痰之内涵

  痰在中医上有这非常特殊的意义,是个病理名词,有着广义和狭义的分别。

  狭义的痰指呼吸道产生的分泌物,可咳出。广义的痰则泛指人体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以水液代谢失调为主的病理产物,与肾、脾、肺、三焦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种痰是无形的,可以随人体的气、血、津、液输布到全身,致使机体某一部位瘀阻不通而为病,故又为致病因素。教授所治之痰,主要指后者。

  生成痰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脾肾两虚,气化无力,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而成;或由于肺气不宣,气道阻塞,不能通调水道,致三焦气化失司,水液不能排出体外,凝聚而成;或由内热伤津,灼炼成痰。可见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气化不利,影响了肺、脾、肾及三焦的功能,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输布与排泄,是痰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的医家明确指出,痰的实质就是水。如张景岳说: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食欲不化,土不能制水也。赵献可也说:盖痰者原非人身之所有,非水泛为痰,则水沸为痰。《济生方》则说: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说明气道不顺是痰饮生成之本。后世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

  综上所述,痰非人身固有之物,非气、非血、非津、非液,而是由于人体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气道不通,津液运行不畅,不能正常的运化与输布,因此聚而成痰,实乃人体水液代谢紊乱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二、痰为致病因素

  如上所述,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形成后,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影响是很广泛的,这一点古今医家也多有论述。如《外科名隐集》说:痰生百病型各色。《濒湖脉诀》亦云:痰生百病,食生灾。《医学入门》说:痰火所以生异证。《寿世保元》说:一切怪病,此皆痰实盛也。还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等,都说明痰不仅是人体的病理产物,而且也是人体的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其致病机制是痰为阴邪,其性黏滞,最易阻塞气机、血脉、经络、脏腑及肌肤各部组织器官,因此病变也非常广泛而顽怪,可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

  三、由痰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痰瘀作祟既可形成百疾,且有顽痰怪病异证等之说,其临床表现必然是变化莫测,虚实夹杂,表里不一,形形色色。诸如头重如裹,昏眩发蒙;胸胁胀满,喘息气逆,咽喉异物状;善惊易恐,惊痫抽搐,癫狂躁扰,睡卧不宁;或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或痰流经络,偏枯失语;或痰核瘰疬,便干燥结;等等。

  四、从痰论治,辨证取穴

  针灸治痰指通过针刺疗法消除痰邪或祛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可细分为化痰、涤痰、豁痰、消痰4种方法。化痰法为治痰的基本方法。

  1.化痰法

  处方:化痰方:中脘、内关、公孙、列缺、丰隆。

  方义:中脘为胃之募穴,又为腑会穴,健脾和胃,行气化痰;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清心开窍、宽胸理气,加强中脘开胃化痰作用;公孙为脾经络穴,与内关相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可治胃、心、胸之疾,脾为生痰之源,公孙健脾养胃,促进运化,减少生痰之源,治痰之本;列缺为肺经络穴,宣通肺气,理气化痰;丰隆为胃经络穴,是健胃化痰的经验穴。

  临床应用:化痰法可用于各种由痰而引起的病症和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出现的痰涎。中风中经络、眩晕、梅核气、呼吸系统疾病等常采用化痰法。

  2.涤痰法

  处方:涤痰方:由化痰方加天枢穴组成。

  方义: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具有清泻阳明腑实之功,可加强化痰方泻下通便之效。

  临床应用:多用于实证,具有泄热通便作用。

  3.豁痰法

  处方:豁痰方:在化痰方基础上加人中、涌泉。

  临床应用:用于昏迷或某些神志失常的患者,如中风中脏腑的闭证、癫狂等,具有开窍之功。

  4.消痰法

  处方:消痰方:在化痰方基础上,治疗瘰疬时,使用6寸金针,沿多气多血之手阳明大肠经由曲池透臂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痰瘀互结之有形实邪,用贺氏火针点刺局部。

  临床应用:多用于气滞痰凝、痰瘀互结而聚积成形的病症,如瘰疬、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可调和气血、激发经气、消痰散结化瘀。

  五、治痰法应用

  1.中风

  中风病因不外风、火、痰、虚四端。风痰流窜经络,气血不通,为中风偏瘫常见病机。以中脘、内关、丰隆、公孙为主穴,加上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解溪,亦可加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中脏腑则加人中、涌泉、手足十二井穴。涌泉强刺,泻风痰上壅,息风潜阳,对中脏腑之闭证有效;十二井穴三棱针点刺放血,醒脑开窍,更能缓解气血并逆于上之势。

  2.眩晕

  眩晕发病机制与中风类似,亦可概括为风、火、痰、虚四端。根据朱丹溪所云: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加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治疗原则以清热泻火、息风化痰为法。取风池、中脘、内关、丰隆、公孙。风池可清上逆之火。

  3.癫狂

  病机多为肝气郁结、情志失调,或心脾两虚,或阳明热盛、痰郁化火。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出现狂证;狂证既久,郁火得到宣泄而痰气留滞,又可出现癫证。癫证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狂证以清心泻火、开窍豁痰为法。在治痰方基础上,癫证加合谷、太冲;狂证加人中、涌泉、大椎、身柱、长强。合谷、太冲合而为四关,可疏肝解郁、镇静安神、清心开窍;人中、大椎、身柱、长强为督脉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凡由阳气过亢引起的病变,均可刺之泄其邪热。

  4.痫证

  发病多与惊恐伤肾、肝气郁结、痰火上扰清窍等有关,风痰壅盛者常见。治以清热涤痰,解痉息风。取穴:中脘、内关、丰隆、鸠尾、照海、天枢。鸠尾是历代医家治痫经验穴,可清心泻火,涤痰定痫。由于痰涎壅盛致发本病者以夜间发作者较多,痰为阴邪,夜间阴寒气盛,阳气不得宣发而生痰,故以前人经验,夜间多发者加照海。

  5.梅核气

  多因情志失调,郁而化火,灼伤阴液,炼液成痰致气、火、痰结于咽喉而成;或由于肺肾阴虚,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炼液成痰,结于喉咙而成。治疗当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为法。取穴:中脘、内关、丰隆、照海、鱼际。照海养阴,鱼际清肺火,二穴配伍养阴清热。

  6.瘰疬

  即现代医学的淋巴结核,目前已很少见。本病的形成多因肺肾阴虚,虚火内灼成痰,痰火互结于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或因肝郁气滞,气血失和,痰瘀凝聚而成。治以调和气血,消痰散结。取穴:6寸金针曲池透臂臑。以6寸金针一针透三穴,即曲池、手五里和臂臑。三穴都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脉,可以行气活血,消痰散结。

  祛痰食物

  胖大海:有清热、润肺、止咳作用。因于外感者:胖大海五枚,甘草一钱(3克),炖茶饮服,老幼者可加入冰糖少许。

  杏仁:有治疗气喘、咳嗽、气逆、痰聚、气短等症。

  百合:有温肺止痰、清热安神、养阴清心等功效。

  豆腐:有清热润燥作用。《医林纂要》云:豆腐清热,止咳,消痰。凡咳嗽属于风热或肺热者尤宜。亦可选用豆腐皮1张,冰糖适量,加水煮熟后食用,对肺热咳嗽也有治疗效果。

  无花果:健脾清肠、消肿解毒、利咽抗癌的作用,主治消化不良、肠炎、痢疾、便秘、痔疮、喉痛、痈疮疥癣。

  罗汉果:清肺止咳,肺热咳嗽和风热咳嗽者宜服。可用罗汉果1个,柿饼15克,水煎服食。

  荸荠能化痰、清热,对热性咳嗽吐脓痰者尤宜。每次可用鲜荸荠250克,洗净削去皮,用沸水烫一下,生吃,早晚各1次,连吃3~5天。

  生姜:有散寒、止呕、祛之功效。

  紫菜性味甘咸而寒,能化痰软坚清热。咳嗽咯吐臭痰(包括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紫菜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1日2~3次,饭后服。凡属肺热咳嗽或风热咳嗽吐痰黄稠腥臭者,食之皆宜。

  结语:原来痰也是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的啊,而很多疑难杂症都是因为痰导致的,通过上文你应该清楚的认识这点吧。对于这些问题,小编觉得,我们一定要有一套清痰方法,如果你掌握的话,很多问题都没有了。 

(二)秋季眼睛涩 中医药膳养肝护眼

  中医五行中认为金克木,在脏腑中则为肺金克肝木。秋天肺金亢胜,使肝木受到抑制,而肝木的阴津是濡养眼睛的源泉,当其受到抑制时,阴津分泌降低,使眼睛得不到濡养就会感觉干涩,原来就比较干涩的眼睛当然就会更加严重。

  实际上,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干燥,我们往往感觉到眼睛干涩,通常来说,这是由于干燥的环境里,水分蒸发得比较快,人体内的水分也一样容易耗费。所以,人们在秋季容易感觉到嘴巴干、嘴唇紧绷、眼睛干涩。

  许多人只注意到气候对眼睛的影响,实际上,肝对眼睛的影响也很大。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及其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肝提供的血液及其阴津就是滋养眼睛的,能够说,肝是明目的源泉。假如肝不好的时候,受到抑制,分泌的血液及其阴津降低,自然使眼睛得不到滋养,感觉到干涩。

  并且秋季本来眼睛就容易干,少了肝提供的滋润,眼睛就更容易干涩了。久视也会伤肝。肝通目,用眼过度也会对肝导致伤害。假如你常常对着电脑,经常会感觉看不清东西,这时候最好考虑一下,在保护眼睛的同时也保护一下肝。

  下面推荐几种简单易操作的养眼护眼的药茶、药膳,大家平常可以试试,多多护眼,才可以好好用眼。

(三)中医教女性巧按摩治疗妇科病

  妇科专家指出痛经、月经不调、便秘等是很多女人都容易惹上的疾病,这些疾病如果不及时医治,时间久了会越来越恶化,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而且还会引发出更多严重的疾病。今天教大家几个中医按摩方法,巧治各种常见妇科病。

  胸闷:用手掌顺着前胸肋骨方向 ,从里向外 ,双手交替进行。按摩时应配合呼吸动作 ,用鼻缓缓深吸气 ,用嘴徐徐吐气。

  乳胀:乳胀多见于经期来潮前。按摩部位为两侧 ,从外向乳头方向上下、左右来回用手掌轻轻按摩。

  痛经:按摩部位在脐下至耻骨间小腹部 ,用手掌上下、左右来回按摩 ,轻重快慢以自己能忍受为度。

  便秘:围绕脐周 ,用手掌沿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按摩 100次。再顺着肠子走向用手掌按摩 ,即先在右外腹自下向上按推 ,再在中上腹自右向左按推 ,最后在左外腹自上向下按推。

  头痛:根据头痛的部位 ,选择相应的按摩部位 ,用拇指呈圆状按摩。

  前额痛:按摩两眉之间。用拇指取上下、左右方向按摩。

  头顶痛:按摩头顶正中处。用拇指前后、左右按摩。

(四)腹泻怎么办 中医分型治疗拉肚子

  腹泻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拉肚子,拉肚子是非常难受的事情,严重的话,还会引起虚脱的,那么腹泻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腹泻有哪些类型的呢?中医是如何分型治疗腹泻的呢?接着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吧。

  春天是适合游玩的季节,不少人都会选择出去野炊、烧烤等,但是回到家,腹泻就来了,这该如何是好呢?

  春季腹泻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类型,可根据症状表现选择用药。

  寒湿泻

  表现: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恶心呕吐。

  治法:散寒化湿。

  药茶方: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蔻仁5克。

  我们将藿香、佩兰和白蔻仁这三药捣成粗末状,然后放在保温瓶里面,加入适当的开水冲泡,十分钟之后就可以喝了,边喝边加开水,每天一剂。

  伤食泻

  表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致舌苔垢浊或厚腻。

  治法:消食导滞。

  药茶方:麦芽30克、鸡内金10克、粳米30克、茶叶5克。上药共放锅内,用小火焙黄,略捣碎后,放保温杯中,用沸水泡20分钟后即可当茶饮用,边饮边加开水,每天一剂。

  脾虚泄

  表现:大便时稀溏,时水泻,每食生冷油腻或不易消化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药茶方:白术20克、山药20克、茯苓15克、乌梅10克,红糖适量。

  我们将上面几味药一起放在锅里面,如果加入适当的水进行煎煮,半个小时之后去掉药渣,加入一些红糖在里面,再倒在保温瓶中当茶喝,每天一剂。

  注意事项

  春季是病毒容易滋生的时期,一不注意,就会容易被感染,腹泻通常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平时应该注意勤洗手预防腹泻,不要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合理膳食;过保质期的食物不要吃。春季腹泻是常见疾病,大家不要过于紧张,但是也不能太大意,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引起严重后果。

  中医治疗腹泻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中医认为引起泄泻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障碍。在外因方面,本病多因湿邪侵入脾胃所致,即所谓湿胜则濡泄在内因方面,与饮食、脾胃虚弱、命门火衰及情志失调等相关联,其中与脾虚的关系最密切,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而致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所以,运脾化湿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中医在辨证分型治疗腹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疗效。现代医学中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激惹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病症也可参照中医的方法,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急性腹泻

  感受寒湿

  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淡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脘闷食少等表证,舌苔薄或白腻。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浊,药用藿香正气丸。若湿邪重者,兼见胸闷纳呆,肢体怠倦,舌苔白厚而腻,将藿香正气丸改汤药,可加苍术、木香之类,以助燥湿健脾之力,亦可采用胃苓汤以燥湿健脾,分利止泻;表邪偏重时,加荆芥、防风,以增强疏散风寒之力;腹部胀痛、肠鸣,可加砂仁、炮姜以温中散寒。

  湿热下迫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利湿,药用葛根芩连胶囊。如腹痛重时,可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疏通气机,加白芍和营止痛;兼食积者,泻下腐臭难闻,可加神曲、山楂、麦芽等消食导滞;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黄腻,可加苍术、车前子,薏苡仁等,夏季湿盛加香薷、藿香、滑石、扁豆衣等。

  饮食所伤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药用保和丸。如食滞较甚而泻下不畅、腹部胀痛者,可将保和丸改成汤药加减,如加大黄、枳实、槟榔等以推荡积滞。

  慢性泄泻

  脾胃虚弱

  可见大便时溏时泻,饮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性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精神倦怠,乏力,舌质淡,苔白。治宜健脾化湿,选用参苓白术散为主药。如虚而寒盛,肠鸣水泻,四肢欠温,宜温中散寒,可用附子理中丸;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肾阳虚衰

  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腹部畏寒,有时作胀,平时畏冷,舌淡苔白。治宜温肾健脾,选用四神丸为主药。若疗效欠佳时,四神丸该成汤剂,并可酌加附子、炮姜、禹余粮等温阳补涩药物。若年老体衰,气虚下陷,久泻不止,可加党参、黄芪、白术、升麻以益气升提,并可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肝气乘脾

  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每因精神刺激、情绪紧张之时,即可发生腹痛泄泻,平时可伴有胸胁痞闷,嗳气食少等症,舌质淡红,苔薄。治宜抑肝扶脾,药用痛泻要方(炒白术、炒白芍、炒陈皮、防风)为主方。

  上述各型泄泻,有时独见,有时相兼出现,且能互相转化,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选用,互相参照。一般来说,急性泄泻多实,治以祛邪为主,不可骤用补涩;慢性泄泻多虚,治以扶正为主,兼用他法而治。病势若凶猛时,须结合补液支持治疗,防治脱水病变,亦可中西医同治。

  结语:你不要小看腹泻哦,它也是非常严重的,如果长期这样不治疗的话,小心引起脱水哦,因此,如果我们不小心拉肚子了,一定要治疗。治疗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小编觉得以上的中医秘方就是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拿掉一个肾人的身体有影响吗

下一篇:别吃错了!蔬菜的10大要命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