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长寿的11个饮食秘诀
更新时间:2024-04-27 15:41:14

1,老人长寿的11个饮食秘诀

  数量少一点

  老年人每日唾液的分泌量是年轻人的1/3,胃液的分泌量也下降为年轻时的1/5,因而稍一吃多,就会肚子胀、不消化。所以,老人每一餐的进食量应比年轻时减少10%左右,同时要保证少食多餐。

  质量好一点

  蛋白质对维持老年人机体正常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有重要作用。一般老人,每公斤体重需要1克蛋白质,应以鱼类、禽类、蛋类、牛奶、大豆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为主。

  蔬菜多一点

  多吃蔬菜对保护心血管和防癌很有好处,老人每天都应吃不少于250克的蔬菜。

  菜要淡一点

  老年人的味觉功能有所减退,常常是食而无味,总喜欢吃味重的食物来增强食欲,这样无意中就增加了盐的摄入量。盐吃多了会加重肾负担,可能降低口腔黏膜的屏障作用,增加感冒病毒在上呼吸道生存和扩散的几率。因此,老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同时要少吃酱肉和其他咸食。

  品种杂一点

  要荤素兼顾,粗细搭配,品种越杂越好。每天主副食品(不包括调味料)不应少于10样。

  饭菜香一点

  这里说的香,不是指多用盐、味精等调味料,而是适当往菜里多加些葱、姜等调料。人的五官是相通的,可以用嗅觉来弥补味觉上的缺失。闻着香喷喷的饭菜,老人一定能胃口大开。

  食物热一点

  生冷食物多性寒,吃多了会影响脾胃消化吸收,甚至造成损伤。因此,老年人要尽量避免生冷食物,尤其在严冬更要注意。

  饭要稀一点

  把饭做成粥,不但软硬适口、容易消化,而且多具有健脾养胃、生津润燥的效果,对益寿延年有益。但老人不能因此而顿顿喝粥。毕竟粥以水为主,干货极少。在胃容量相同的情况下,同体积的粥在营养上和馒头、米饭相差很多,长此以往,可能会营养不良。

  吃得慢一点

  细嚼慢咽易产生饱胀感,防止吃得过多,可使食物消化更好。

  早餐好一点

  早餐应占全天总热量的30%―40%,质量及营养价值要高一些、精一些,但不宜吃油腻、煎炸、干硬以及刺激性大的食物。

  晚餐早一点

  胃不和,夜不安,晚餐吃得太晚,不仅影响睡眠、囤积热量,而且容易引起尿路结石。人体排钙高峰期是在进餐后的4―5小时,如果晚餐吃得过晚或经常宵夜,那排钙高峰到来时,老人可能已经上床睡觉了。老人的晚餐最佳时间应在下午六七点,而且不吃或少吃宵夜。

2,老人长寿的十大饮食爱好

  一、喜欢喝粥

  从饮食习惯看长寿老人无一不喜欢喝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和夫人张桂君,夫妻双双都是百岁老人,俩人尤其喜欢喝粥。每天早晨,把50克燕麦片加入250克开水,冲泡2分钟即成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上海的百岁老人苏局仙先生,一日三餐喝大米粥,早晚喝稀粥,中午喝稍稠粥,每顿定量为一浅碗,已形成习惯。他们说:“喝粥浑身舒坦,对身体有益。”

  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老人喝粥都十分崇荐。《随息居饮食》说:粥为世间第一滋补食物。”粥易消化、吸收,能和胃、补脾、清肺、润下。清代养生家曹慈山说:“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他编制了粥谱一百余种,供老年选用,深受老年人欢迎。

  二、小米是老人的最佳补品

  老人最喜欢小米,把小米当成最好的滋补佳品。小米是谷子去皮后的颗粒状粮食,历来就有“五谷杂粮,谷子为首”美称。体弱有病的老人常用小米滋补身体。祖国医学认为,小米益五脏,厚肠胃,充津液,壮筋骨,长肌肉。清代有位名医说:“小米最养人。熬米粥时的米油胜过人参汤。”可见,长寿老人喜欢“米”很有道理。

  三、珍珠玉米当主食

  玉米,别名玉蜀黍、苞谷、珍珠玉等,它与水稻、小麦并称为世界三大农作物,是世界公认的“黄金作物”,也是长寿老人离不开的主食。美国医学会作过普查,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没有一个高血压、没一个动脉硬化。原来是吃老玉米吃的。医学家研究中发现老玉米里含有大量的卵磷脂、亚油酸、谷物醇、维生素E,所以不容易发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从长寿老人的体质看,他们很少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这与他们把吃玉米当成主食密切相关。

  四、天天一斤奶

  喝奶是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寿星更是这样。

  据说,美国现有25000名百岁寿星,其中80%为女性,她们的饮食习惯是普遍喝奶。美国谚言说:“喝奶使骨骼坚。”百岁寿星贝宁,每天喝两杯奶,有时喝得更多,所以,她到百岁之时,仍没有骨质疏松迹象。

  牛奶营养丰富又比较全面。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胆固醇含量低,碳水化合物全部为乳糖,在肠道中可以转化为乳酸,有抑制腐败菌生长的作用。牛奶含钙很丰富,吸收率也很高,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D、核黄素等,这些对老人来说是必要的、有益的。

  牛奶经发酵后制成干酪,吃干酪可以预防龋齿。喝酸奶能降低胆固醇,所以常喝酸奶的人不易患心血管病,还能明目、固齿、防止细胞老化等。

  五、每天吃一个鸡蛋

  每天吃一个鸡蛋已成为长寿老人的普遍习惯。

  百岁寿星,著名经济学家陈翰笙博士根据营养学的安排,每天饮食坚持“三个一”:“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杯奶,中间吃一个大苹果。”他一日三餐多吃素,少吃肉,科学安排饮食,吃出了健康。

  营养学家测定,蛋清中含大量水分、蛋白质。蛋清蛋白有极丰富的氨基酸,且组成比例非常适合人体需要,这种蛋白质在人体中利用率最高。蛋清蛋白对肝脏组织损伤有修复作用。蛋黄中的卵磷脂可促进肝细胞的再生,还可提高人体血浆蛋白量,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免疫能力。卵磷脂被人体消化后,可释放出胆碱,胆碱可改善记忆力。蛋黄含的无机盐、钙、磷、铁和维生素都比较丰富。鸡蛋中含有大量胆固醇,脂肪属饱和脂肪酸。吃鸡蛋过多,会使胆固醇的摄入量大大增加,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危害心脑血管,并增加肝、肾负担。所以,每天吃1、2个就可以了。长寿老人们从不多吃。

  六、偏爱红薯

  吃红薯是长寿老人的一大喜好。

  老人说:一“红薯是个宝,顿顿离不了。”医学家研究,红薯有五大功效:1.和血补中,营养丰富;2.宽肠通气,促进排便;3.益气生津,增强免疫;4.含抗癌物质,能防癌抗癌;5.抵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医学家说,红薯含有大量黏蛋白,故能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使人体免疫力增强。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避免了活性氧诱发癌症。又因红薯中含钙、镁较多,所以能防止骨质疏松症。由此可见,红薯不愧为长寿老人的饮食一宝。

  七、豆腐是老人喜欢的美食

  老人们普遍爱吃豆腐。他们说:“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随息居饮食谱》谓:“处处能造,贫富攸易,询素食中广大教主也。亦可入荤馔。冬月冻透者味尤美。”

  豆腐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异黄酮。豆腐的功效具有益气、补虚、降低血铅浓度,保护肝脏,促使机体代谢的功效,常吃豆腐有利于健康和智力发育。老人常吃豆腐对于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症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八、崇爱大白菜

  大白菜,平常菜,老年人,最喜爱。味道鲜美,荤素皆宜,是冬令佳蔬,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有一幅特意的大白菜图,独论白菜为“菜中之王”,并赞“百菜不如白菜”。

  老人常说:“白菜吃半年,大夫享清闲。”可见,常吃白菜有利于却病延年。大白菜含有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胡萝卜素,还含有分解致癌物质亚硝胺糖酶。从药用功效说,大白菜有养胃、利肠、解酒、利便、降脂、清热、防癌等七大功效。

  九、冬天不离萝卜

  长寿老人冬天饮食不离萝卜。他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写过一幅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萝卜就茶”是郑老先生的养生之道。

  萝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含脂肪。所含的芥子油和淀粉酶能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萝卜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保健食品。祖国医学认为,它能化积滞、消食积,疗痰咳失音,治吐血、衄血、消渴、止痢、祛头痛,利小便等;生吃可以止渴、清内热、化痰止喘和助消化;蒸熟吃能消食健脾,并有补益功效。

  “萝卜就茶”。吃点萝卜,喝点茶水,能消除燥热,祛体内郁积毒热之气,对恢复精气神有很好作用。萝卜和肉一起炖煮,味道也很好。但不能与人参、橘子同吃~

  十、胡萝卜是老人心爱物

  胡萝卜也是老人都喜爱的心爱物。

  胡萝卜高含维生素A,有极为丰富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能提供抵抗心脏病、中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胡萝卜素在高温下也很少破坏,容易被人体吸收,然后转变成维生素A,所以能治疗因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的夜盲症和眼干燥症。胡萝卜素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有经验的老人常把胡萝卜切成片或丝同油炒,这样,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达79%以上,切片油炸,胡萝卜素保存率为81%,切片和肉一起炖,胡萝卜素的保存率高达95%。

  胡萝卜还有促进大脑物质交换,增强记忆力的作用。读书学习前吃一盘炒胡萝卜丝,有利于巩固记忆~

3, 老人长寿九大禁忌

  摘要:虽然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患病较多。老年人最忌总是想到自己活一天少一天,身体好像衰老得很快,从而对生活失去追求。老年人体质虚弱时,可适当进补,以增强机体各方面的功能,减少患病的几率。

  一忌久吃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虽然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患病较多。但也不能只要有点不适就吃药,否则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如长期服用一些镇静药、止痛药、激素类药,不但副作用不小,还会不自觉地加大服药量。使身体受到伤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二忌久悲叹

  老年人最忌总是想到自己活一天少一天,身体好像衰老得很快,从而对生活失去追求。悲观厌世,不思进取。不良情绪会使机体处于不正常的状况。长期如此,易生疾患。

  三忌久进补

  老年人体质虚弱时,可适当进补,以增强机体各方面的功能,减少患病的几率。但补药并非万能之物,对于正常人来说,过多的补药可能会影响身体机能。打乱新陈代谢的节奏。反而对健康有害。最好的补药是饮食,膳食平衡足矣。

  四忌久坐定

  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已经明显衰退,适应能力和耐受力较低,如果长时间坐着并保持某一种姿势。会造成肌肉僵硬、关节疼痛。久看电视、久坐牌桌、过久看书等都是不良习惯。

  五忌久奔波

  老年人工作和运动要顺其自然。不能硬撑着不服老。与中青年较劲。工作中要注意休息,锻炼也应以较缓和的运动为主。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可见养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养生是条漫长的路,越早走上这条路,受益越多。

  六忌久赖床

  有人说,老年人睡得越多越好,能睡才会长寿,这种说法并不全面。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不同,睡多睡少是不能衡量和决定健康水平的,只要睡后起床精神好即可,如睡得过多反而会因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七忌久无事

  安享晚年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过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比如脑,常用则灵。能使脑细胞放慢衰老的速度。手脚也是如此,需经常活动,保持灵敏。还能刺激身体各器官保持最佳状态。

  八忌久嗜瘾

  老年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人就爱上了这样那样的娱乐项目。或是养成了一些嗜好,如迷恋牌桌麻将等。凡事均应有度,适当的玩乐有益身心,过度则会有损健康。

  九忌久离群

  儿女们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一般不可能经常陪伴在父母左右。但老年人不能总留在家中,否则少于交际。甘于孤独,会使性格发生变化,影响健康。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十分防。”可见养生的重要性。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只有老人才需要养生,其实不然,养生是条漫长的路,越早走上这条路,受益越多。

4,老人长寿要注意“情绪短路”

  在交往上,常见到一些人的心情如春、夏的气候,大起大落,变化无常。比如在公园玩得很开心,可回家后,又觉得生活单调枯燥而心烦恼,唉声叹气;与亲戚朋友畅聚时热闹欢快,独自一人时又为了孤寂而愁眉苦脸;时欢时苦飘忽不定,着实叫人不可捉摸,不仅使人感到难以相处,也令自己异常难受。这种不正常的表现,是“心理斜坡”在作怪。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每一种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感情的等级越高,“心理斜坡”就越大,也就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心理斜坡”不但使人情绪不稳,且会间接、直接地影响健康。

  要克服“情绪短路”和“心理斜坡”的不良反应,就要重视自己的心理保健。正如古语所说:“心病还须心药医”。首先要自觉地消除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可能总是高潮,更不可能事事如意,谁也要在平凡日子中生活,少不了要碰到麻烦事。关键是懂得放松自己,以平常心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在不顺心时不致陷入烦恼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只有善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为自己营造出良好的生理状态,从而赢得“健康人生”。

  其次,应该勇敢面对新生活,主动体验生活中的不同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既能在群体活动中感受快乐,又能在独自生活时创造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在碰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产生心理上的反差而诱发情绪短路或心理斜坡。

  其三,适当地“糊涂”是医治情绪病的良方。对人对事,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大可“糊涂”待之。“糊涂”者指不事事计较谁是谁非,不去时时考虑个人得失,不去每每分析谁占了我的便宜,不去常常思量,自己有没有吃亏。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有“长者尊严关”、“老年面子关”和不自觉而产生的“老子总是正确关”等等。“海纳百川”的气量,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但是,必须具有大气量,才可能轻松地生活。宽容,该是老年人心理基础最重要的一条。

  其四,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古语云:“物极必反”,这就提醒我们,“乐极”与“气极”、“怒极”都不好,应该时刻注意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在欢乐顺心时,主动降温,避免激情过大,遇苦闷或情绪转入低谷时要换个积极的想法,事物都有多重性,受许多因素制约,要从好的方面去想,自能理清并脱离情绪困境。也可用“以反制反”的办法来调整自己。如静极就外出活动一下,闹极就避开冷一冷;闷极就找人说一说,……只要不断学习,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就能做到以理智控制情绪保康宁。古人都知道“修德”是贯穿终生的主课,难道我们活在现代的人还不明白吗?

5,握手有力代表老人长寿的象征

  跟踪调查长达43年

  研究由设在伦敦大学学院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下属终身健康与老龄化机构展开。

  伦敦大学学院的蕾切尔库珀博士带领研究人员整合了世界上关于握力的33份研究报告,对握力与死亡率展开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涉及超过5.3万人,跟踪调查时间最长的达43年。

  综合考虑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研究人员发现,握力最小,即最衰弱人群的死亡率是握手最有力人群的1.67倍。

  研究显示,握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中年女性的平均握力为27千克,中年男性为40千克。其中一项研究显示,握力每增长1千克,死亡率可降低3%。

  尽管研究对象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但握力与死亡率的关联在较年轻人群中已有体现。研究人员认为,一个人握力大或许得益于饮食健康,注重锻炼。

  步行速度影响寿命

  除握手外,研究人员还对步行、单腿站立保持平衡、从椅子上站起这三种日常生活中小动作与死亡率之间的联系展开研究。这4种动作是检验体能的重要指标。

  涉及近1.47万人的5项研究结果显示,步行速度最慢人群死亡率是步行速度最快人群的2.87倍。步行速度快慢以平均每秒钟行进1米为界线。

  研究人员发现,单腿站立即平衡能力强的人死亡率较低。

  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从椅子上站起变得越来越难。

  涉及超过2.8万人的5项研究结果显示,从椅子上站起来速度慢的人死亡率比站起来速度快的人高出1倍。

上一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小区里穿行需要如何防护

下一篇:用复方沙棘籽油栓为什么会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