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手术:帕金森病患者的新希望
更新时间:2024-04-28 01:03:32

1.脑起搏器手术:帕金森病患者的新希望

  日前,黄岛院区神经外科成功开展了首例“脑深部电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手术”,该手术又称“脑起搏器手术”。

  患者男性60岁,已被帕金森病困扰10余年。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获得成功。手术由神经外科主任孙鹏教授负责,神经内科、神经影像、手术室、麻醉科多科团结协作。手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进行,术中测试效果极好,病人震颤、僵直症状明显缓解。目前病人神志清楚、精神愉悦,术后颅脑CT及各项检查均正常,正在顺利恢复中。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运动障碍病,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步态不稳及其他非运动症状,是目前仅次于脑卒中、痴呆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国内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5%,每年新增病例约10万人,目前国内患者接近200万。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多,预计2030年我国有近500万患者,将成为帕金森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据孙鹏主任介绍,脑深部电刺激术俗称脑起搏器手术,简称“DBS”,就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在患者脑内某一个特殊的位置植入电极,通过安置在锁骨下的电刺激器,把电信号发送到大脑,借助外部遥控器,对脑内特定核团进行持续的电脉冲刺激。从而发挥唤醒大脑的作用,以此可达到减轻和控制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

  这种手术长期效果良好,尤其适合于药物副作用大、不能耐受的患者,或是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难以控制的症状波动和异动症的患者,多数患者可减少药物用量,改善药物不良反应。它具有非破坏性、可逆性、可调控性优势,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给无数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福音。

2.脑起搏器手术之后应该注意什么?

  对于接受“脑起搏器”手术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来说,手术中测试带来的幸福感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自己颤抖的双手突然恢复了正常,僵硬的肢体变得柔软,很多人都会因此而热泪盈眶。

  然而对于脑起搏器疗法,手术成功结束并不代表着治疗的结束,接受手术的患者和家属应该了解以下这些:

  1、微毁损效应

  脑起搏器的刺激电极植入脑内之后,会对周围的细胞产生刺激,从而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引起与“毁损术”类似的效果,这个效果会导致帕金森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患者和家属应该知道,此时的症状并不是脑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因为此时的脑起搏器并没有开机,当然也不会释放电刺激产生治疗效果。

  “微毁损效应”会在术后几天到一周左右消失,患者会回到手术治疗之前的状态,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需为此担心。

  2、开机程控

  手术后一个月左右,患者需要进行开机程控,从这时开始,脑起搏器的治疗效果才真正开始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开机程控的当天尽量不要服用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这样才能让程控医生正确了解电极刺激产生的治疗效果,从而设定正确的治疗参数。

  3、及时程控

  在开机之后的半年内,患者需要每月进行一次程控,程控医生会对刺激参数及服用的药物的种类和药量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果遇到严重移动、症状突然加重等突发情况,应该尽快去医院寻求程控医生的协助。

  经过半年左右的适应和调试,患者的症状稳定之后,患者也应该按照与程控医生的约定,按时回医院进行程控。

  4、药物调整

  在开机程控中将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好之后,患者应该按照之前自己服药的种类和药量服药,除非出现严重的异动症状,否则不要减少药量。

  如果异动严重,请尽快联系程控医生,按照医生建议进行药物调整。如果患者的治疗情况良好,三个月之后可以逐渐减少服药量,但切忌突然停药。

  5、注意防磁

  与心脏起搏器等大多数精密电子仪器类似,脑起搏器可能会受到强磁场的影响,导致突然关机或其他故障,所以患者应该避免与强磁场近距离接触,在生活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电磁炉、冰箱门、安检门等带有磁场的地方,也要注意不要在高压线下长时间逗留。

  6、按时充电

  如果使用的是可充电的脑起搏器产品,患者需要注意按时充电。

3.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

  安装心脏起搏器,手术风险具体如下:

  1、安装起搏器需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时可能穿破血管引发气胸,出现胸闷等症状,胸片提示为存在气体。如果气胸量较少,可自行吸收。如果气体较多,可能需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将气体引出;

  2、穿刺过程中可能穿刺入锁骨下动脉,如未刺破血管,压迫止血即可。如果刺入血管风险较大,可能需开胸将穿破的锁骨下动脉结扎;

  3、安装起搏器首先需进行皮囊操作,将起搏器放入可形成缺口,此时可存在感染风险。一般安装心脏起搏器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5天。医生及时监测伤口情况,如出现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如存在红肿现象,抗生素使用时间应相应延长;

  4、电极脱落风险,早期较常见,包括微脱落、完全脱落。完全脱落电极与心脏无接触,完全不起搏,此时需调整电极。微脱落可出现起搏不良、间接性起搏不良及感知不良或起搏阈值增高。此时可能需调解电极位置,使电极与心内膜紧密接触。

上一篇:提示:满月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

下一篇:专家提示:最前卫瘦身法直觉减肥